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三沙湾滨海湿地是典型的海湾景观,四周的山水景色与海景交互生辉,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如奇石峻峭的海岛、富饶的入海河口、蜿蜒曲折的海岸沙滩、幽美的山地森林等,具有发展环海湾旅游休闲度假的优越条件。本研究从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评价、综合评价、价值评价等方面对三沙湾滨海湿地做一个整体的生态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三沙湾水质状况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但重金属汞、砷,铵盐,硝酸盐的含量有增多的趋势。潮间带和潮下带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一般,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二类或三类标准,均未超标,但环境受污染的趋势比较明显。生物体质量状况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铅、镉、砷,石油烃、DDT在牡蛎中的含量高于在大黄鱼和白对虾体内的含量,大黄鱼体内的汞、666、PCBs含量则高于牡蛎和白对虾,白对虾对这几种污染因素的指标含量都比较低,且666在牡蛎和白对虾中并未发现,除大黄鱼体内汞的含量符合国家生物质量二类标准外,其他指标均符合国家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大黄鱼的富集系数明显高于白对虾和牡蛎的富集系数。2、三沙湾浮游植物叶绿素a质量浓度偏低,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基本维持在1.00mg/m3左右,初级生产力总体水平偏低,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浮游植物数量有增加趋势,而2005~2006年度春、秋季异常高,均超10×106个/m3,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所下降,优势种在年际间呈现更替,中肋骨条藻在早、近期都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较大,春高秋低,总体呈下降趋势,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物种多样性指数大于3,均匀度大于0.8。底栖生物数量变化趋势明显,以2000年为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物种数量有所减少,两航次调查结果均低于历史数据,而且多毛类在种类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潮间带生物数量特征变化不大,栖息密度较高,种类丰富,2005~2006年度春、秋季调查中分别达到139种和106种,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维持在2.0左右。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影响,面积有减少趋势。湾内互花米草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当地的海湾生态系统。三沙湾湿地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的湿地保护名录,是中国重要湿地之一,现有省、市和县级保护区5个,分散在湾内不同位置,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保护。3、三沙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从健康状态的评估结果来看,处于健康状态,状态加权平均值均低于0.300,滨海湿地自然性好,海岸植被覆盖率高,景观破碎化程度极低,沉积物未受污染,鸟类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各项指标均表明,三沙湾滨海湿地总体上健康状态良好,生态系统尚处于自我调节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但长期以来海区叶绿素a含量偏低,底栖生物多样性较以往有所下降,这些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从压力来看,三沙湾周边区县的人口密度和人均GDP接近福建省评价水平,人均污水排放量稍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三沙湾历史上进行过多次围垦,但港湾面积大,海岸线曲折,湾中有湾,由于环三沙湾一带工业化程度目前还处于欠发展水平,因而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较小,岸线开发较少。对三沙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压力较大的是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滩涂的疯狂蔓延以及污水排放,它们是造成三沙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互花米草侵入本土植物(如红树林)的栖息地,占据航道,对养殖和航运都造成重大影响,在三沙湾表现得相当典型;三沙湾污水排放除了来自陆上排放外,过度养殖造成的养殖废水大量排入也是重要原因,且养殖污染是本海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主要来源。综合来看,压力指标值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若不能解决互花米草和过度养殖问题,未来三沙湾滨海湿地生态压力还会加剧。从响应指数来看,三沙湾滨海湿地响应强度为一般水平。虽然三沙湾内成立了多个海洋保护区,保护港湾内的红树林、湿地水禽和珍稀海洋生物,但周边区县尚无污水处理设施,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港湾,且三沙湾养殖密度大,产生的大量养殖废水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目前所采取的保护管理政策和措施,不能完全减轻其所受的环境压力,如不加大响应力度,则会造成滨海湿地未来生态环境的恶化。4、对三沙湾滩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包括综合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三沙湾滨海湿地服务价值总额约为16.5亿元。三沙湾广阔的滩涂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但在开发过程中不能忽视滩涂所承载的生态服务功能,必须在切实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