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湾春夏季习见鱼卵、仔稚鱼形态学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主要划分为鱼卵、仔鱼、稚鱼三个时期。鱼卵和仔稚鱼发育期是鱼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脆弱的阶段,其存活和数量是鱼类资源补充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准确鉴别鱼卵、仔稚鱼种类是进行渔业资源量评估的前提,也是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当前鉴定鱼卵、仔稚鱼的方法主要有传统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单克隆抗体免疫染色技术和计算机影像分析技术。传统形态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至今仍被广泛使用。鱼卵鉴定的形态学特征主要有:鱼卵的形状、卵膜构造、围卵腔、卵黄构造、油球、卵径、胚体、色素。仔稚鱼鉴定的形态学特征包括体形、肛门位置、肌节数目、消化系统、色素大小和分布、鳍条大小和分布等。国外已出版多部关于特定海域的鱼卵、仔稚鱼形态学描述专著,而国内关于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形态学观察描述大多是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进行,针对某一特定海域的鱼卵、仔稚鱼形态描述则鲜有报道。海州湾渔场作为黄海近岸重要的产卵场之一,其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和数量分布,对黄海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补充作用。近年来,海州湾渔场的鱼类资源日益衰退,渔业资源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全面了解海州湾鱼卵、仔稚鱼当前群落组成、数量分布及集群特征,于2013年春夏季对海州湾进行了6个航次的产卵场调查。本文基于2013年的产卵场调查,对海州湾春夏季习见鱼卵、仔稚鱼形态进行描述,主要结果如下:(1)综合6个航次调查数据,对23种海州湾春夏季习见鱼卵的不同发育阶段在光学显微镜下拍摄照片,通过对这些鱼卵形态的观察和测量,对鱼卵的形状、卵径大小、油球径大小、卵膜和卵黄结构,色素分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记录了23种鱼卵卵径频率分布情况。对19种鱼类在其繁殖期产出的卵子卵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除梭鱼和小黄鱼外,其余种类鱼卵卵径随着产卵期的推进呈减小的趋势。海州湾梭鱼和小黄鱼鱼卵卵径变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将23种鱼卵卵径与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发现部分鱼种的鱼卵卵径与历史记录有较大差异,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综合6个航次调查数据,对17种海州湾春夏季习见仔稚鱼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对仔稚鱼的体型、色素大小和分布、肌节、肛门位置、鳍条大小和分布等行了详细描述。(3)本文关于海州湾习见鱼卵、仔稚鱼的形态学描述对该海域产卵场调查过程中种类鉴定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属江海洄游性鱼类。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立,再加上环境恶化的影响
本论文以罗非鱼三个种共240个样品为试材,利用微卫星标记筛选可作为三种罗非鱼鉴定标准的特异位点,构建了代表三种罗非鱼品种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微
以我国重要的冷水性经济养殖鱼类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养殖水系统进行摄食生长实验,以探究饲料中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组成对大菱鲆生长、脂肪
根据2002年4月至2006年12月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大型拖网加工船队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资料,以GLM模型对CPUE进行标准化换算;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鱼类的早期发育,同其它卵生动物一样,是分解利用卵黄中的营养物质,形成新生命的组织、器官的过程。卵黄物质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质作为卵黄物质的主要营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精子的形成过程、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和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牙鲆(P.ol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L.))和条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