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期一直以来都是经济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虽然本身是一种描述经济主体对未来不确定性心理感受的无形“存在”,但它却又真实地贯穿于西方宏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众多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奠定基础。而在种类繁多的预期心理活动当中,能够反映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变化主观感受的通胀预期相对而言更加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且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独立经济学研究体系,成为联系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学与宏观货币经济学的纽带。随着各国宏观经济运行未知性波动因素的不断增加及社会经济主体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一方面,经济主体参考其对未来价格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变化预期而调整其经济行为的主动性随之增强;另一方面,其参与到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程度也日益深入,这就使得各国货币当局无法再忽视通胀预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通过导致微观经济主体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而对宏观货币政策实施的最终效果产生的潜在影响。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实际经济环境背景下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相关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别就我国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客观存在性及形成机制类型、经济主体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时间效应及数量效应变化相关性这几个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分别从宏微观视角、理论与实证层面客观地分析我国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对于央行货币政策效应的潜在影响,并在现实中为我国央行理性地思考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重要性,及如何借助合理引导通胀预期改善货币政策效应提供有益借鉴。有鉴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在我国究竟是否客观存在,其具体按照何种方式形成?(2)经济主体通胀预期与我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的时间和数量效应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如果存在,通胀预期又是通过何种微观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既定影响效果的实现产生影响?(3)考虑到我国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及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体系,央行应该具体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借助对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引导和管理尝试改善货币政策效应?为了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本文在依托储户问卷调查系统对我国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存在性及形成机制进行实际测算和检验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形成基本特征,对既有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及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了符合我国经济运行现实的适当修正,通过一定的数学推导及理论逻辑推演分析提出了我国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增强央行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及其自身水平值与波动性变化导致不同经济时期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效应的微观机理。在理论分析的铺垫下,本文又分别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两种研究手段对我国经济主体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及非对称效应变化相关性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可概括如下:(1)以储户问卷调查系统为依托,借助差额统计方法实际测算出的我国经济主体通胀预期指标预测性能较好,与实际通货膨胀拟合程度较高,且因具备有效性但并不满足无偏性与通胀预期偏差无自相关性要求而只具有一定程度理性特征,同时又兼具适应性特征,即服从有限理性形成机制;(2)在考虑我国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客观存在性情况下,央行独立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实际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产生的时滞性效应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既定最佳货币政策效应实现期限及整体货币政策效应的持续期均有所延长;(3)我国央行独立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产生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经济主体通胀预期水平与波动性状态变化下出现非对称性改变,且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即货币政策效应随着经济主体通胀预期水平增强或波动性增大而显著减弱;(4)我国应适度借鉴西方货币当局通过引导经济主体形成平稳通胀预期而改善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践经验,结合具体经济运行情况,分别从提升货币政策透明性及连贯性两个方面逐步构建适应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管理体系,以期加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