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适应能力不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后果。如今,因学校适应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孤独、抑郁等,进而引发的伤害案例比比皆是。高校新生作为初入大学校园的群体,有其特殊性,因此学校适应问题更应该重视和聚焦。本研究旨在分析体育锻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揭示自我认同感在体育锻炼与高校新生学校适应中的中介作用,为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学校适应关系的机制提供参考。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选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自我认同感量表(SIS)》和《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按照大学类型抽取安徽省五所高校共回收有效问卷705份。研究表明:(1)安徽省高校新生体育锻炼水平处在小运动量水平,自我认同感还在形成和发展阶段,学校适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2)安徽省高校新生体育锻炼和自我认同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和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在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安徽省高校新生体育锻炼、自我认同感和学校适应两两之间均存在很高的显著性正相关。(4)体育锻炼对学校适应回归显著;体育锻炼、自我认同感对学校适应回归显著。(5)体育锻炼影响学校适应可以通过自我认同感的中介变量实现,自我认同感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建议:(1)学校针对性的对高校新生学校适应进行教育。学校组织全体新生观看学校环境了解学校的现状和历史,促进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辅导员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并对于合理的情绪发泄方式进行指导。(2)高校新生要有角色的转变,自己更应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选用正确的锻炼方法,提高对锻炼时间的管理,克服锻炼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更好的加强体育锻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体会运动的乐趣,并能提高自己的学校适应能力。(3)引导高校新生提高自我认同感水平。老师、同伴的评价和态度是影响他们自我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帮助新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提高学校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