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挑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利益的外部拓展得到不断地深化。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期间发表演讲,提出“愿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此前9月7 日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呼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蓝图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迄今已有六年之久,在中国首倡并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共建国家踊跃参与下,“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种互通互利的贸易通道,不仅能够强化中国对外部经济的正向外溢作用,同时也将解决双方互动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促进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间生产资料的有效配置。作为一个整合区域资源、谋求共同发展的经济倡议,六年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果颇丰。在政策沟通方面,海丝路的政策得到了细化与完善,并同其他海丝路共建国家的政策广泛沟通;在设施联通方面,海上互通设施建设取得卓越成就,海上互通建设将航道和港口作为主要目标稳步推进,实现海上空间布局的相互联通。在贸易和资金融通方面,海洋经贸、投资、金融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在民心相通方面,通过推进人文交流、公共卫生、救灾扶贫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为海丝路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当然,作为一个全球区域联动发展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便无法回避相关区域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的影响,同时沿线参与国的政治局势变化也增加了海丝路建设的不确定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为固有风险也深刻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推进工作,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知与认同度同样给海丝路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海丝路的建设,我国要积极应对海丝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挑战,通过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海上互信机制,应对大国海洋秩序的博弈;通过寻求与海丝路共建国的战略契合点,合作共建、共同发展;通过提高中国的南海话语权,缓解相关海域的海洋权益争端;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多层次合作,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的作用,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繁荣之路,对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是莫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唯有始终坚持与海丝路共建国之间合作共建、共同发展、持久发展的原则,才能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使“一带一路”的愿景得以早日实现。
其他文献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全球化语境中治国理政、长期执政,迫切需要一支“既要政治过硬、还要本领高强”、既要高素质又要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组织部门是“管干部”的部门,培养打造这
报纸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电动汽车可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清洁交通工具。科学合理
汽车制造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在提高效率、节省能源、缓解拥堵、保护环境以及保障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汽车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得自动驾驶汽车取代传统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探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教育问题,对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人民理论教育、政治立场教育、宗旨使命教育、人民情怀教育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教育具有丰厚的依据和丰富的内容,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马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竞争体系日益完善,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个险业务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物联网应用层出不穷。而物联网多样化的应用对网络提出更高的差异化需求,比如容量更大、响应更快、更高效、
近年来,港口及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逐渐成为沿海港口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控制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成为港口城市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排放
历尽艰辛两代人,执着追求50年;学非报国枉为儒,竹不富民羞成业。——题记全球环保意识的加强、森林资源危机的加剧、1998年洪灾带来的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又一次把竹子推上了云南
城市医疗服务设施科学配置、合理布局,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和市民安居乐业的基础。然而,供需关系复杂多变、详实数据获取困难、评估模型普适性较低等诸多因素给布局均衡性评价
以未来12~36 h、36~60 h和60~84 h的暴雨预报为目标,利用2011年—2013年夏季6—8月欧洲细网格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分析了江苏夏季暴雨的可能预报因子。通过对各因子进行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