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被引量 : 121次 | 上传用户:bvhd546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最富有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肩负着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任,肩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就每年以60-70万的速度增加,10年问增长6倍,增速空前。2003年高校毕业生迎来第一个就业高峰,突发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1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就业难将长期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取代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问题而成为了就业市场的核心问题。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一直以来,笔者都在从事就业问题研究,但有些疑问久久难以释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是什么?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什么始于1999年而不是其他年份?与其他群体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到底难不难?如果难,到底有多难,是总量问题呢还是结构问题?如果是总量问题,为什么不减少招生规模呢?蚁族是不是弱势群体?目前的就业促进政策效果究竟如何?笔者读博的三年(2008-2011年)正是金融危机之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大量出台和不断完善的重要时间段,笔者有幸参与了人社部及教育部的“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调查”等重大调查及研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以上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择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来做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以便深入系统研究。首先,笔者一改过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视角,而选择了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所以笔者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对就业促进进行了理论上的解析。并对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就业促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研究奠定理论上的分析基础。其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对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以2010年教育部、人社部对湖北省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而且指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种种表现: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然后从扩招、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就业市场公平性、毕业生期望值、社会人才观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进行了梳理,并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描述,然后以湖北省为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等。第四,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方法——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制定、执行、效果三个方面对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效果评估,最后指出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依据不足,认知度不高,监督反馈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可持续性较差,违背就业一般规律,没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忽视人才开发等。第五,以美英、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韩国为目标对象,分别对这些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他们的就业促进模式分别归纳为高校主导型、全员参与型、公共服务型、自由放任型、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型、政府导向型,最后归纳了各国就业促进的共同经验启示:政策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方面;市场化就业方向相同,政府促进就业的程度不同;完善的就业法律体系;发展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培训;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和行业就业,改善就业的地区不均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的供需匹配;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计划和就业援助;促进机制不可缺;各国就业促进效果需要评估借鉴等十个方面。第六,在对我国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除了就业促进政策需要改进和完善外,更需要建立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媒介、毕业生“五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毕竟,长远来看,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调整和机制的构建。政策改进策略包括:(1)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论证政策方案可行性。这部分对公益性岗位、创业、蚁族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理论研究;(2)加强政策宣传,注重监督反馈,提高政策执行效率;(3)科学构建评估体系,及时调整政策力度;(4)实施人才梯度转移战略。这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梯度转移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从树立人才梯度转移思想、实施人才创业扶持差异化战略、创办有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和创业型大学、建立学科—专业—产业链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包括:(1)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2)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3)优化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4)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5)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
其他文献
从介绍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及其特征入手,详细阐述非言语沟通在实际交流中的作用。告诉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经常运用自己的仪表、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思想感情。单就传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社会
通过对目前铁路大量使用的珠光体型热轧钢轨以及国产贝氏体AB1钢轨闪光焊及铝热焊接头硬度进行检验,其结果符合铁道部行业标准TB/T1632-2005钢轨焊接中的相关要求,对比了几种钢
在财产罪的保护法益上,存在本权说(包括所有权说)与占有说的对立。本权说主张,财产罪所侵犯的并非事实上的占有而是占有背后的本权。占有说则认为,财产的占有自身具有独立的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既有产生温室效应的作用,又可以破坏臭氧层。现有研究表明农业生态系统是产生N2O的主要来源。目前,关于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等生态系
当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潜在核心价值的环保运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诟病,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大自然有内在价值,人类不能不意识到环境的内在价值,大自然的内在
土地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生态足迹模型是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黄河下游背河洼地区的兰考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兰考县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深度、足迹广度、三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分析区域土地资源所承载的自然资源消费状况,并基于模型计算结果,引入土地承载力指数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土地系统的承载状况及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PX装置吸附塔抽出液组成是过程的重要变量,但无法实时测量。为了实现装置先进控制,基于机理分析和RBF神经网络开发了该变量软测量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实时预测抽出液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产业大范围转移、融合、升级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内生变量推动着产业集群沿着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发端于农村,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去魅化进程而得到国家层面的制度认可。良好的经济绩效推动着体制变革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次第展开,改革成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