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自然界中钠资源储量丰富且成本低廉,钠离子电池(SIBs)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大规模的储能系统之一。正负极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对SIBs的性能影响至关重要。现阶段适用于SIBs的多数电极材料为无机材料。然而,由于钠离子的半径较大,无机材料通常对Na+的嵌入表现出较高的化学惰性,导致循环性能较差。另外,其回收策略很有限,且这些回收策略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也不太符合当前“碳达峰”和“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自然界中钠资源储量丰富且成本低廉,钠离子电池(SIBs)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大规模的储能系统之一。正负极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对SIBs的性能影响至关重要。现阶段适用于SIBs的多数电极材料为无机材料。然而,由于钠离子的半径较大,无机材料通常对Na+的嵌入表现出较高的化学惰性,导致循环性能较差。另外,其回收策略很有限,且这些回收策略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也不太符合当前“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与传统的无机电极材料相比,有机电极材料因其柔性的有机骨架易于钠离子传输、具有高比容量以及结构多样性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随着SIBs的快速发展,有机电极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目前有机电极材料在电化学性能上可以与无机材料相媲美。然而,当前大多数的有机电极材料仍存在导电性差、易溶于电解液中以及氧化还原位点有限等一系列问题,这也阻碍了有机电极材料的实际应用。考虑到有机材料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其结构的调控得到调整,因此,这些问题有望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工程得到解决。在本论文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功能化的有机小分子羧酸盐作为SIBs的负极材料。通过核磁、质谱和红外等表征方法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将所得到的材料组装成电池,进一步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以及在SIBs中的电化学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合成苯基吡啶二羧酸盐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从分子水平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组基于苯基吡啶二羧酸的异构体(Na-CPP和Na-CPN)。结构上,Na-CPP和Na-CPN具有扩展的π共轭结构及杂原子N,二者的区别在于N原子在苯基吡啶中所处的位置。将其分别组装电池,通过CV测试,结合FT-IR、XPS等表征,确定了Na-CPP和Na-CPN在SIBs中的电化学反应机理。Na-CPP显示出高达197 m Ah g-1的可逆容量。即使在100 m A g-1循环350次后,其容量仍能保持初始值的99.1%。在5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200次后,Na-CPP仍保持高达89.9%的容量率。相比之下,Na-CPN因其较大的极化、粒径和电荷传输阻力而表现出较差的电化学性能。2.利用异构体混合策略来优化有机电极材料的结构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将CPP和CPN两种有机异构体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然后用Na OH碱化作为SIBs的有机负极材料。以最优比例(CPP:CPN=3:1)混合后的材料作为负极获得的初始库仑效率(ICE)值比使用单组分的要高。混合后的材料在935 m A g-1下循环1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2%。与单组分Na-CPP和Na-CPN负极材料相比,混合后的材料呈现出更均匀的形貌,增加了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减少了不可逆的副反应。同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传统SIBs中混合两种异构体作为有机负极材料,这一策略可能为未来有机电极材料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3.具有调控多电子氧化还原能力的菲咯啉二羧酸盐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小分子1,10-菲咯啉-二羧酸盐(S-PD)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邻菲咯啉大的平面共轭结构增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利于Na+扩散,从而改善了S-PD电极的扩散动力学。研究发现,除了羧酸盐可以存储2个Na+外,菲咯啉上的N原子也可以为Na+提供额外的存储位点。因此,优异的扩散能力、快速的反应动力学使其表现出252 m Ah g-1的高放电容量,并在2.0C的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中表现出126 m Ah g-1的高可逆容量。
其他文献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CPCs)由于其易于加工且性能可调,现已广泛取代传统金属材料,被应用在电子电气领域。然而,对于具有高导电性的CPCs,通常需向绝缘聚合物基体中添加大量的导电填料,这不仅导致高成本、加工过程复杂,还会大大降低材料的机械性能。因此,如何在均衡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导电填料的逾渗阈值以获得高性能CPCs,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高温下聚合物基体的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产品和各类智能设备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日常生活、国防军事等各个领域。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电磁干扰(EMI)问题愈加严重。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电磁干扰造成的不良影响,电磁屏蔽材料正被广泛研究以限制或阻断电磁干扰。随着电子元件的精细化和高度集成化,柔韧性好、耐腐蚀、易加工、低成本的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s)被认为是替代传统金属材料用作电磁干扰屏
二硅化钼(MoSi2)作为高温材料是一把双刃剑,优异的抗氧化性、高熔点、高导热率、适中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是它的优势。“PESTING”效应(即在400℃~700℃时出现的粉末化现象)与Si的扩散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难点。此类问题通常采用合金化、预氧化等办法来抑制。但是,从MoSi2抗氧化的本质出发来抑制“PESTING”效应的报道较少。MoSi2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对于块体MoSi2材料,一般采用放
随着当前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对于可穿戴能源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兼具生物相容性与柔性的可穿戴生物燃料电池因此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面向可穿戴应用的葡萄糖燃料电池(Glucose fuel cell,GFC)是一种可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小型绿色供能装置,通常利用可以氧化葡萄糖的酶作为器件中的催化剂。然而酶作为一种生物大分子存在提取过程繁琐,保存条件苛刻,工作环境要求高,在电极上
随着计算机科学以及智能材料微纳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实现人体-仪器设备-环境之间高智能化人机交互的柔性电子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在众多传感器研究中,柔性电容式传感器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传统的电容式传感器结构单一,测量范围较窄且功能单一。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在电容式传感器的导电层引入微结构来提升灵敏度与检出限度,引入新型导电材料聚(3
在现代社会,无线通信的需求迅速增长,移动设备市场正蓬勃发展。在整个全球范围内,移动电话、Wi-Fi和蓝牙设备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这也使得电磁辐射在环境中无处不在。电磁辐射会干扰精密的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会伤害生物体的各个系统,电磁屏蔽(EMI)材料的研究对于精密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核心信息的保密工作及生物体的健康都十分重要。传统的金属EMI材料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能,但其密度高,柔韧性差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利用具有电活性的微生物作为生物催化剂以有机物为原料进行发电的绿色能源技术,也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污水处理、环境修复技术。但由于目前MFC输出性能较低,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尤其是空气阴极的低效率是限制其输出功率的瓶颈。低成本、高活性、稳定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电催化剂对于MF
现如今,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背景之下,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呼声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燃料电池清洁环保、能源利用率高、工作温度低、操作简单安全、燃料来源广泛等优势,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因此,燃料电池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未来最有望代替传统能源技术的能源利用方式之一。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DFAFC),是
石笋是古气候重建的重要地质载体,以石笋为基础重建古气候,同位素平衡分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也存在动力学分馏条件下能够重现古气候信息的先例。要解释洞穴沉积物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需要准确分析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特征及影响同位素分馏的环境因子。因此,在不同环境的自然洞穴中评估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对解释洞穴碳酸钙沉积物中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具有重要意义。文石与方解石是石笋碳酸钙晶体的常见矿物形态,目前的研
在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战略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以降低乃至完全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以缓解环境污染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而如何将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中获取得到的大量能源有效转化和存储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分支之一。近年来,二次电池在规模化运用上不断取得进展,从锂离子电池到钠离子电池(初步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的二次电池储能技术初具规模。已有的研究报道表明,在诸多类型的电极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