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聚合物是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硅铝酸盐建筑材料。早期地聚合反应过程是决定地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过程的发生机理和调控方式对促进地聚合物材料的广泛应用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对早期地聚合反应的阶段和特征的研究,本文聚焦偏高岭土单一原料体系,对原料溶解特性、产物化学结构、物相空间演化、阶段反应特征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研究揭示了早期地聚合反应中的两种化学聚合模式、三种自失水机制及三类孔隙的成因;提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聚合物是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硅铝酸盐建筑材料。早期地聚合反应过程是决定地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过程的发生机理和调控方式对促进地聚合物材料的广泛应用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对早期地聚合反应的阶段和特征的研究,本文聚焦偏高岭土单一原料体系,对原料溶解特性、产物化学结构、物相空间演化、阶段反应特征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研究揭示了早期地聚合反应中的两种化学聚合模式、三种自失水机制及三类孔隙的成因;提出了凝胶产生过程的空间构建规则;完善了地聚合反应中六个阶段的物理化学变化机理和关键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有:(1)通过分析偏高岭土在不同激发剂中硅铝离子的溶出速率和相关性,探究偏高岭土的溶出特性和碱激发剂中各离子对溶解效果的调节作用,发现偏高岭土中的铝元素的溶出速率快于硅元素且保持固定比例,早期提供丰富的硅酸根离子可使化学聚合过程提前,并通过溶解平衡抑制和延缓硅元素的溶出。(2)对反应体系中的物相、特征官能团和硅铝结构单元进行演化过程分析,以探究化学聚合和结构破坏的机理,发现体系失水会使反应体系的结晶度降低,导致化学聚合模式从自由有序链接转变为就近无序链接,以修补局部结构的缺陷损伤;两种聚合模式分别伴随不同的化学失水阶段,且失去化学结合水比脱羟基失水更早完成。(3)对反应体系的体积稳定性和液相的分布状态变化进行表征,研究了凝胶生长和孔隙结构形成的过程,发现凝胶颗粒生长形成坚固基体时遵循先固定残渣并固化形成骨架,再密实填充的空间规律;凝胶生长时基体内部毛细压力、骨架强度的不均匀性产生不均匀应力和结构损伤,呈现为凝胶孔-塌缩孔-撕裂孔的演变。(4)通过早期地聚合物过程中固化和失水现象的特征和指标,分析了反应阶段的划分依据和阶段特征,发现早期地聚合反应可划分为六个化学变化阶段:溶解和拆解,成核过程,自由短程有序聚合,受限的短程有序聚合,第二次溶解平衡,长程无序聚合阶段;阶段特征依次为粘稠浆体、初凝和固化、表面出现泌水孔、基体发生自收缩、失水速率极低、强度二次提升。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通常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的血液在蛛网膜下腔积聚的一种卒中类型,约占所有卒中的5%。SAH的发病年龄多位于50-60岁之间,年发病率约为6-10/10万人。其死亡率接近30%,而幸存者中又有30-50%存在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正因如此,SAH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先前针对脑血管痉挛的研究未能完全改善临床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由于透析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肾功能晚期患者寿命的延长,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疾病的早期,可以通过透析管理以及药物治疗来延缓疾病的进展。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当药物治疗抵抗或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就需要进行外科干预。各国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疾病管理和理念的不同导致在手术方面
减轻河流系统泥沙灾害是多沙河流水库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流域水沙情势会发生持续变化;水沙情势变化会直接影响流域用水、水力发电、航运、河流生态环境以及水利工程的运用。因此,对不同水沙情景下水库水沙优化调度进行研究对于减轻泥沙灾害损失、防洪、水库兴利、恢复河流生态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历史上因水沙关系不平衡饱受泥沙灾害的困扰。近年来黄河中游水土保
水系锌金属电池具有高本征安全性和低成本等突出优势,在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迄今为止,水系锌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还受到诸多问题掣肘,包括金属锌电沉积的不均匀性和金属锌在水系电解液中的腐蚀副反应。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对锌金属负极界面结构进行合理设计,调控了电极/电解液界面的性质,研究了不同条件对界面电沉积行为的影响规律,提升了锌金属负极的电化学/化学稳定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绿色多功能材料纳米零价铁(nZVI)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作用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其易氧化、易团聚等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一步推广应用。对nZVI改性处理是提高其稳定性和活性的主要手段,其中硫化改性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主要应用于在缺氧条件下还原去除氯代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有氧条件下的还原及氧化机理尚未有明确解释。因此,本文在制备S-nZVI的基础上,开
自否定是一种基于人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具有反身性、规定性与超越性的自己否定自己的能动性活动,人因自否定而存续。自否定是人类的本性,伴随人类历史类经验的积淀逐步成为人的潜在天性,它初始表现为非理性与无意识的前否定,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实现向自否定的转化。教育中自否定的缺位导致了教育过度程式化与同一化的问题,致使“单向度的人”“常人”等教育结果的产生。自否定作为人的天性与成长特性是教育的重要起点,也为教
围湖造田是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但是因为短时间内剧烈改变了湖泊的自然演变和生态过程,打破了湖水与地下水原有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梯度,刺激天然来源有机质的反应过程,外源氮污染物输入可能增加,对湖泊湿地氮循环产生前所未有的强烈干扰。而目前对于围湖造田驱动的湖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动力、氧化还原和物质通量等条件如何控制和影响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原油储存需求,世界各地建造了大量大型钢制圆储罐,其中外浮顶为最常见的顶盖形式。大型储罐一般具有高径比小、径厚比大的特点,因此罐壁侧向刚度较弱。浮顶与罐壁间通过密封装置相连,在局部压力或位移过大时易发生破坏。据调查,在强风(台风、飓风、龙卷风)和强震条件下,外浮顶储罐的破坏屡有发生,且可能发生在罐内储存有液体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破坏主要表现为罐壁的屈曲和浮顶密封装置的
揭示《伤寒论》的原始面貌是伤寒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元末王安道提出质疑以来,历代多有研究,但皆失于零碎,至今无明确结论。文章立足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篇与“可与不可”篇,以文本发生学的方法对不同版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5个明确的证据以确证伤寒原貌为“三阴三阳”编次,非“可与不可”编次。从文本出现的时间先后来说,“三阴三阳”篇在前,“可与不可”篇在后,王叔和通过“集”或“重集”的方式,以“三阴
大跨度张力空间结构是体现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形式多样、轻质高强、建筑空间广阔宽敞的特点。其中的索网结构常用于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这类建筑往往跨度大、受力复杂,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设计、施工上具有很大创新性和挑战性。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程实践经验增加和结构服役时间累积,对索网结构建设标准和安全需求也日益提高,其中结构健康诊治问题逐步引起了多方关注。因此,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