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程持续推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我国传统产业优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即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有所提高,在此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关系环境的变化,这种转变可能会进一步引起劳资冲突事件的发生。那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劳动争议是否存在着显著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程中,劳资关系是否都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下,不同产业劳动争议状况又有何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配第-克拉克定理、钱纳里-塞尔奎因结构偏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选取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劳动争议数据,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程中劳动争议的特点进行描述与分析,具体包括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类型、争议原因、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方面的分析,并通过散点图的绘制,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争议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二是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衡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劳均劳动争议案件数、劳均涉案劳动者人数衡量劳动争议发生率,选取了2006—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随机效应模型以及系统广义矩(GMM)方法,分别验证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劳动争议发生率、集体劳动争议发生率的影响,其中每一部分都既包含了全国总体样本层面的分析,又包含了分地区子样本层面的分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全国层面而言,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劳均涉案劳动者人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三产、二产的产值比在1.2—1.3时,劳均涉案劳动者人数由上升转为下降趋势,根据统计数据,这一时期是在2015年左右;第二,从地区层面而言,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劳动争议发生率总体、集体劳动争议发生率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劳动争议发生率总体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第三,就产业层面而言,二、三产业的劳动争议案件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程中既呈现出共同点,也呈现出差异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程;第二,推行积极就业政策;第三,完善宏观层面劳资协商相关机制建设;第四,推动微观层面相关机制发展。本文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劳动争议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综合利用多方数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程中劳动关系的特点,对拓展劳动争议在产业结构层面的原因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在实施难度和效果上还有待验证,今后的研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劳动争议的关系进行开展,从而提出更为完善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