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发展落后、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地区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的重点、难点和发力点。高中阶段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学生是否选择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是选择接受普高教育还是中职教育都属于个体或家庭的教育决策行为,更是个体或家庭教育需求的体现。2016年,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数是城市的近2倍,如此庞大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群体的教育选择现状如何?面对城乡高中入学机会的失衡,农村初中毕业生将做出怎样的教育选择?他们做出某种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面对普职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失衡,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与解决对全面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研究立足河南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两个县选取12所农村初中学校共1443名初中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中考前的教育选择意愿及个体、家庭、学校基本情况。结合访谈法,统计学生中考后的教育选择结果;了解样本校历年升学现状、辍学原因以及对中职的看法;了解学生最后做出该种选择的原因。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家庭资本理论、教育选择理论、推拉理论与已有研究结果系统剖析了制度、学校、家庭、个体等层面各种因素对学生教育选择的影响作用,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选择上普通高中是农村初中毕业生的首要意愿与教育需求,但农村初中毕业生对普通高中教育的热衷同普高学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矛盾。
2.学校系统是影响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农村初中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松懈、学风不正、教学质量差、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就业质量不容乐观等问题是学生宁愿选择不再读书也不愿选择中职学校的部分原因。
3.家庭背景是影响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复杂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人均年收入、父母职业所处的阶层、父母对中职的态度,父母对其子女未来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家庭所在地域的性质等情况都对学生的教育选择产生着复杂的影响。
4.个体情况是影响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可控因素。学生性别、住校情况、学生对自己读普高考上大学的可能性的预期、学生对自己上大学愿望的强烈程度的预期、中考成绩、厌学情绪等都是影响学生教育选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建议:一是兼顾学生需求,适当扩大普高招生规模;二是加强学校建设,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三是重视升学指导,提高初中学校升学质量;四是重视高中教育,加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五是克服厌学情绪,强化学生升学信念。
本研究立足河南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两个县选取12所农村初中学校共1443名初中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中考前的教育选择意愿及个体、家庭、学校基本情况。结合访谈法,统计学生中考后的教育选择结果;了解样本校历年升学现状、辍学原因以及对中职的看法;了解学生最后做出该种选择的原因。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家庭资本理论、教育选择理论、推拉理论与已有研究结果系统剖析了制度、学校、家庭、个体等层面各种因素对学生教育选择的影响作用,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选择上普通高中是农村初中毕业生的首要意愿与教育需求,但农村初中毕业生对普通高中教育的热衷同普高学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矛盾。
2.学校系统是影响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农村初中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松懈、学风不正、教学质量差、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就业质量不容乐观等问题是学生宁愿选择不再读书也不愿选择中职学校的部分原因。
3.家庭背景是影响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复杂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人均年收入、父母职业所处的阶层、父母对中职的态度,父母对其子女未来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家庭所在地域的性质等情况都对学生的教育选择产生着复杂的影响。
4.个体情况是影响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可控因素。学生性别、住校情况、学生对自己读普高考上大学的可能性的预期、学生对自己上大学愿望的强烈程度的预期、中考成绩、厌学情绪等都是影响学生教育选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建议:一是兼顾学生需求,适当扩大普高招生规模;二是加强学校建设,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三是重视升学指导,提高初中学校升学质量;四是重视高中教育,加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五是克服厌学情绪,强化学生升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