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外首次将活性聚合应用于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研制。采用分步法和九十年代出现的活性聚合最新技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热塑性IPN。以三嵌段共聚物SBS作为聚合物Ⅰ,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少量)的ATRP共聚产物作为聚合物Ⅱ,制备了两组分均为窄分子量分布的SBS/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热塑性IPN。 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引发体系、单体配比及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90℃条件下,引发体系过氧化苯甲酰(BPO)/氯化亚铜(CuCl)/2,2’-联吡啶(bpy)的摩尔比为BPO:CuCl:bpy=1:1:3时,聚合物Ⅱ的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线性增加,分子量分布维持较低水平(<1.5),符合活性聚合特征。 采用FT-IR、NMR和GPC等方法对IPN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发生共聚反应,生成了窄分子量分布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因而IPN的两个组分都是窄分子量分布的。 考察了IPN的力学性能、粘结性能、流变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IPN的生成对材料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断裂强度随聚合物Ⅱ含量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随单体中MMA含量的提高而提高。粘结性能随聚合物Ⅱ含量和MMA含量的提高显著提高。熔体粘度随聚合物Ⅱ含量的提高而下降,随MMA含量的提高略有上升。动态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玻璃化转变温度发生明显的相向移动,阻尼系数增大,表明体系的相容性得到改善,阻尼性能提高。 以常规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组成相近的IPN,考察了聚合方法对IPN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拉伸性能有所提高外,粘结性能及阻尼性能均不如ATRP法,流变性能两者相差不大。 对IPN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离子化,考察了离子化对IPN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离子化后,IPN的断裂强度和模量均显著提高,断裂伸长率降低,流动性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