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荞麦作为重要的杂粮作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丰富的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青睐,需求量也逐渐增大。黄曲霉及其毒素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被黄曲霉污染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关于荞麦中的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情况报道较少,本研究以33个荞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荞麦不同品种根、茎、叶、果等不同组织及根系土壤中黄曲霉平均带菌率、分离鉴定黄曲霉菌株以及检测分析籽粒和菌株培养物中黄曲霉产毒情况,并且对荞麦中黄曲霉菌株的最适生长及产毒条件进行探究,以便为荞麦产业安全生产和健康保障提供依据。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从不同荞麦组织(根、茎、叶、种子)及附着在根部周围的土壤中共分离出234株能够产生黄色孢子的黄曲霉疑似菌株,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均为黄曲霉菌株。2.分离菌株培养物毒素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主要产AFB1和AFG2。产毒类型共7种并且产G族毒素时常常也产B族毒素,而产B族毒素时可能不产G族毒素。产毒水平结果表明极低产毒菌株占比68%,为荞麦中的优势菌株,说明与花生、玉米等作物相比,荞麦分离菌株产毒能力不高;3.黄曲霉广泛存在于不同荞麦品种的不同组织中,但是不同类型荞麦间、相同类型不同品种间、相同品种不同组织间均存在带菌率显著差异(P<0.05),其中米苦荞各品种间种子带菌率变异最大,为0-63.96%,金苦荞、常规苦荞、甜荞中土壤带菌率变异最大,分别为0-100%、0-60%、20-40%;不同品种籽粒中产毒情况,四种黄曲霉毒素检出率AFB1>AFG1>AFB2>AFG2,产毒荞麦籽粒中主要含AFB1,其次是AFG1、AFB2和AFG2。其中所检品种中只有一个品种籽粒毒素超标,总体超标率为3.03%,其他品种均未超标;4.不同类型荞麦组织带菌率、农艺性状、及种子中AFT等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荞麦各因素与各种子带菌率相关性不同,其中米苦荞中种子长宽比与种子带菌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常规苦荞中株高、单株粒数与种子带菌率呈显著正相关,甜荞中节数与种子带菌率呈显著正相关,金苦荞中未发现相关,并且各个变量对种子总产毒量(AFT)影响均不显著;5.对带菌率较低的13个荞麦品种下一季度继续栽培进行验证试验,发现大多数低带菌率荞麦品种的叶和种子都不或基本不带菌和产毒,说明具有一定的抗黄曲霉性。6.荞麦中黄曲霉菌株MI18-S1培养物能产毒B1、B2,以B1为主;当温度为28℃、水活度(aw)为0.93时,该菌株的产孢量和产毒量均最大;当温度高于28℃时,菌落在高水活度下生长较好;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42℃时生长很缓慢甚至不生长、也不产毒;在1542℃范围内,产毒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菌落直径对产毒量的线性影响不显著,产毒量主要受水活度、温度和产孢量这三个因素影响,并且产孢量对产毒量的影响最大;同理,分析发现产孢量主要受水活度、温度、产毒量和菌落直径这四个因素影响,并且产毒量对产孢量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