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目的:研究影响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幕下脑代谢水平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自2009年6月到2010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经DSA 检查后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41例,记录其基线资料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DSA 检查后3天内行PET-CT 18F-FDG检查。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感兴趣区法分别测量椎动脉狭窄组与健康体检组前循环供血区及幕下后循环供血区各感兴趣区的18F-FDG 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分别计算两组前循环SUVmax 均值a x及幕下后循环SUVmax 均值p x,经过加权得出幕下葡萄糖标准化代谢率(ISCMR=p x/ a x)。
比较两组脑代谢率的差异和ISCMR的差异;分析椎动脉狭窄组ISCMR与椎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根据健康体检者ISCMR的统计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计算正常葡萄糖标准化代谢率的分界点,以此分界点将椎动脉狭窄组患者分为代谢正常组与代谢下降组,纳入基线资料中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8个危险因素,以及缺血类型(TIA 或脑梗死)、DSA 证实的椎动脉狭窄程度(中或重度狭窄)、同侧串联病变、对侧狭窄病变、对侧椎动脉孤立或发育不良、后交通开放情况等6个影响血流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显著影响的因素(p<0.1)纳入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SCM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椎动脉狭窄组前循环SUVmax 均值a x 比健康体检组低(t=5.89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椎动脉狭窄组幕下后循环SUVmax 均值p x 比正常健康体检组低(t=7.43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椎动脉狭窄组ISCMR 比健康体检组低(t=5.18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椎动脉狭窄组ISCMR与椎动脉狭窄率呈负相关关系(R=-0.419,p=0.006)。5、影响椎动脉狭窄组ISCMR的单因素分析提示,重度狭窄(p=0.005)、合并对侧狭窄(p=0.011)、TIA(p=0.062)、对侧椎动脉孤立或发育不良(p=0.064)等四个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重度狭窄(p=0.013,OR=7.561,95%CI=1.530~37.362)、合并对侧狭窄(p=0.024,OR=6.315,95%CI=1.271~31.361)是影响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ISCMR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1、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前后循环代谢率及ISCMR 均下降。2、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ISCMR与椎动脉狭窄率呈负相关关系,狭窄程度越重,ISCMR 越低。3、重度狭窄、合并对侧狭窄是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ISCM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置入术脑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
方法:纳入第一部分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并成功随访的患者34例,其中行支架置入术23例,药物治疗11例。干预治疗3个月后复查PET-CT。参照第一部分方法,分别记录34例患者基线资料及脑血管形态特征,测量各感兴趣区域的葡萄糖代谢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计算干预治疗前后ISCMR。分别比较血管内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干预前后ISCMR的变化,比较两组ISCMR 改善值的差异,分析血管内治疗前后ISCMR 改善值与椎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比较血管内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随访期责任血管区的缺血事件患病率。
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支架术后3个月,ISCMR 比术前高(t=5.26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药物治疗组3个月后随访,ISCMR 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271,p=0.233);3、血管内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较,ISCMR 改善值有显著差异(t=5.514,p<0.001);4、血管内治疗组ISCMR 改善值与椎动脉狭窄率高度正相关,R=0.766,p<0.001;血管内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的3个月内患病率不同,血管内治疗组患病率低。
结论:1、VAS能显著改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ISCMR,提高后循环的脑代谢水平;2、药物治疗不能改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ISCMR;3、ISCMR的改善与椎动脉狭窄程度呈高度正性相关,病变越严重,VAS 术后脑代谢的改善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