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北京通州古城区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的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公共空间逐步增加,对效率及利益的追求却使公共空间日趋均质化,这大大降低了城市的特色与趣味性。本文基于工作室规划项目——北京通州南大街历史片区城市设计,以通州古城区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为契机,探讨提升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的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概念梳理与理论研究、历史公共空间可识别要素研究、现状要素问题分析及提升方案。在第一部分中,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过程,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可识别性的研究,理清了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的内在要求,进一步确定从系统和感知两个层面来探讨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的设计方法,搭建了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的框架。第二部分在梳理影响北京通州古城区公共空间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出通州古城区公共空间的历史可识别要素特征,并进一步对比历史要素总结现存可识别要素。最终,本论文展开设计实践,针对于公共空间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目标提出提升可识别性的方法,为古城区的公共空间更新提出针对性方案。论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两点:一、将城市可识别性的理论细化应用到公共空间层面,并梳理为系统建构与感知建构两大分支。二、总结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的流程为:历史文化及自然条件研究——公共空间分类与可识别要素确定——不同层面的可识别性设计。本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方法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通州古城区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进一步总结较为普适性的方法构架。这种从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为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框架与案例支撑。
其他文献
啤酒生产废水是无毒有害的中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水量大、色度深、化学需氧量(CODCr)值高、pH值变化大、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物,对其进行处理也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降低其COD是一个重要的处理目标。本文选用吸附法进行处理,以玉米秸秆和核桃壳为原料烧制成生物炭,用不同改性剂对其改性,表征分析其结构特征,探讨不同因素对降低啤酒生产废水COD的影响,分析吸附特性,并运用正交实验优化吸附条件,同时研究了再生吸
国有新民市机械林场(以下简称“新民林场”)地处辽宁省中部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有着悠久的杨树栽培历史。新民市大多数的片林和林带都是以杨树为主,是速生丰产林和农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提出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当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
一、林业育苗现状的基本概述阿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林业产业基地,近年来伴随其种植规模和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我国造林作业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当前国家对造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