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政府逐渐鼓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对中国文化的输出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而电影字幕更是文化、价值观成功输出的关键。字幕翻译与其它话语形式(如诗歌、小说或商业广告)的翻译不同,它拥有自己的特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译者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运用无一不影响着字幕翻译的实际效果。一直以来,国内学者从诸多角度出发对字幕翻译展开研究,如采用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和关联理论等,硕果累累。尽管如此,国内目前仍然缺乏系统的、可行的理论框架指导字幕翻译实践,鉴于此,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以《一代宗师》的字幕翻译为例,通过整合Bhatia(2010)的专业环境下话语实现的分析模式并结合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提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多视角分析模式,对《一代宗师》的字幕翻译中涉及的互文性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互文性指的是任何文本的构成都镶嵌着其他的引文;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改造(Kristeva,1980:66)。在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与其它因素不仅仅是上下文的关系,更是互文的关系(Sakellariou,2012:686),因此字幕翻译与互文性有着密切的联系。Fairclough(1992)认为在明显互文性中,互文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的表层。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引用、预设、仿拟等。但是文本互文性的形成不仅仅存在于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对话”,更源于文本与其它非言语形式之间的叠加与整合,如图像、声音、手势等(李勇忠、陈慧珍,2014),因此多模态互文性也属于一种篇际互文性,而Royce早在2006年已经提出多模态互文性(multimodal 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多学者的注意。因此,本文将详细讨论明显互文性、篇际互文性、多模态互文性在字幕翻译中的具体表现。我们选取由王家卫导演执导的《一代宗师》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世界的瞩目,夺得多项国际大奖。本文旨在回答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一代宗师》的字幕翻译中涉及到的互文性有哪些表现形式?2)译者如何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运用互文性成功传达原文的意思?3)为什么要在字幕翻译中采用互文策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整合Bhatia(2010)的专业环境下话语实现的分析模式并结合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提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多视角分析模式。根据这个多视角分析模式,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首先,本文从明显互文性、篇际互文性、多模态互文性这三个方面归纳字幕翻译中涉及到的互文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然后,本文从实践资源、模态资源和社会认知资源探讨译者如何在字幕翻译中运用互文的手段。最后,本文尝试从结构变量顺应和语境变量顺应两大方面解释译者在《一代宗师》字幕翻译中运用互文策略的原因。分析表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始终会有意无意地涉及到互文性。互文性在字幕翻译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明显互文性、篇际互文性以及多模态互文性。而译者在使用互文策略的时候,会受到各种资源的影响:在使用篇际互文策略时,译者会受到实践资源的影响;在使用多模态互文策略时,译者会受到模态资源的影响;在使用明显互文策略时,译者则会受到社会认知资源的影响。译者采用互文的翻译策略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顺应语境和结构,其中以顺应心智世界变量及语言形式变量最为明显。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无意地采用互文策略去帮助观众认知和理解这些重要的互文指涉,从而促进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