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工业机器人作为先进工业的智能化代表,绝对定位精度成为高精密设备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指标。本课题以六轴工业机器人为研究本体,基于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模型,完成了机器人运动学标定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六轴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D-H建模方法建立运动学分析模型,得到正向运动学方程与逆向求解公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微分法建立机器人末端几何误差模型。其次,选择API Radian Pro激光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三五”安全准入分析验证实验室“掘进装备断面自动截割成形分析验证平台”子课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机器人作为先进工业的智能化代表,绝对定位精度成为高精密设备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指标。本课题以六轴工业机器人为研究本体,基于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模型,完成了机器人运动学标定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六轴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D-H建模方法建立运动学分析模型,得到正向运动学方程与逆向求解公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微分法建立机器人末端几何误差模型。其次,选择API Radian Pro激光跟踪仪、STS六维传感器和API RMS软件作为测量系统,为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以及误差补偿方法研究提供可靠数据。再次,基于机器人末端几何误差模型,以末端实际位置数据和理想位置数据为样本,采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完成参数辨识。在控制器内修正D-H参数,完成运动学参数标定任务。最后,考虑到机器人定位误差是由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复合误差,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完成六轴工业机器人关节变量误差预测,通过补偿关节变量误差的方式达到提高机器人定位精度的目的。同时引入遗传算法(GA算法)和微分算法(DE算法)解决了BP神经网络中权值和阈值初始值难以选择的问题,提高了传统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全局最优搜索能力,使机器人定位误差补偿效果更佳。
其他文献
千米深井巷道埋深大,在高地应力与强采动叠加作用下,表现出围岩持续性流变、围岩整体移动、巷道大变形、煤岩软化、裂隙闭合、围岩渗透性差等特征。传统的浅部矿井低应力、弱采动条件下的围岩注浆改性技术无法解决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控制难题。本文以淮南口孜东矿121302运输巷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实验室试验、力学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技术与装备研发、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千米深井巷道围岩高压劈裂注浆
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环保清洁可再生的优势,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被视为实现碳减排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氢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用氢成本过高,与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相比没有经济优势。从制氢—运氢—加氢的产业链角度分析,发现电解水制氢成本远远高于化石能源制氢,且氢气的成本主要在运氢和加氢环节被抬升。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氢气储存不易,在现有的长管拖车运输条件下,每次运输氢气量少,效率不高;同时由于燃料电池
冲击地压是我国煤矿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当煤矿受大型地质体控制时,冲击地压问题更加复杂。本文以受大型地质体控制的典型矿井(群)为例,在明确煤矿大型地质体赋存特征及矿井(群)原岩应力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现场实测手段,对义马矿区巨厚砾岩控制下煤矿开采的覆岩结构特征、覆岩结构扰动规律及其致冲机制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研究了义马矿区协调开采防冲方法,主要取得如下成
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固井材料性能的优劣是决定地热能开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微观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两种高导热固井材料的微观结构、导热机理,以及在不同养护温度、压力、时间和温度压力耦合环境下的热力学性能变化。取得了以下成果:(1)发现两种高导热固井材料(A1、B1)中水化产物含量较对照样A0、B0更高,结构更优化。材料的强度与有害孔隙率之间存在着
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实现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是保障煤矿高效生产、安全作业的必要前提。目前,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已初步完成了对采煤机、液压支架的自主控制,在不同煤层地质环境中实现了远程干预。但是,仅仅针对单类设备的控制难以解决现场的所有问题,在多设备的协调配合、综采设备智能控制、完成不同采煤工艺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因此,研究采煤机-支架协同控制技术,实现在不同煤层工况环境下的采煤机自适应牵引
采煤机是煤炭开采过程中重要的煤机装备,随着薄煤层采煤机功率不断提高、散热空间有限导致摇臂齿轮在传递功率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无法散出,温度过高润滑油粘度下降,引发齿轮磨损、轴承磨损以及摇臂漏油等一系列可靠性问题。目前摇臂壳体水道以及摇臂内部冷却管道已无法满足薄煤层采煤机摇臂的散热需求,急需通过强化换热手段强化其散热效率。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了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已成为制约智能开采发展的瓶颈,亟需构建高精度的智能开采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本文以黄陵一号矿某智能开采工作面为例,结合工作面综合地质探测信息,建立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以期为智能开采提供地质导航。在收集工作面地质探测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对工作面煤层厚度、顶底板起伏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展开了分析;探讨了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建模的主要内容;基于TIM-3D矿井建模软件
陕蒙煤田开采地质条件优越,煤层稳定,构造简单,层理和节理不发育,虽煤质较硬,但适合进行高速开采。目前增大采煤机的牵引速度以及截割功率是煤炭企业实施增产提效的主要方法。但牵引速度与滚筒转速的选取以及截割功率和牵引功率的选取,以类比试凑法为主,缺乏理论依据。本文针对陕蒙地区的煤岩条件,利用已有采煤机运行数据,探究截割与牵引特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到了采煤机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来为采煤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量来源,采煤机是煤炭开采工作面的重要设备,其稳定性是安全高效开采的中心环节。摇臂传感器对采煤机工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传统采煤机摇臂传感器大多采用有线供电或者电池供电的方式,在煤矿井下恶劣的工况环境中,可靠性不高,难以为采煤机传感器提供可靠电能,针对采煤机摇臂传感器供电方式可靠性较低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收集技术的采煤机摇臂无线传感器供电方式。本文首先对采煤机摇臂可收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