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江苏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扬州市作为江苏省水稻主要生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种植面积、单产、产量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78-2011年扬州市水稻生产的时空布局变化和波动情况,分析了扬州市水稻生产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扬州市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扬州市水稻产量的变化,将1978-2011年扬州市水稻生产划分为增长期、徘徊期和恢复期等3个时期。扬州市水稻种植面积在全省各市的排名中比较靠前,但由于单产低于全省平均,导致其产量处于全省中游水平。扬州市水稻生产的变化与全省的趋势比较一致。(2)进入新世纪以来,扬州市粳稻取代籼稻而在水稻生产处于主导地位。宝应县、高邮市和江都区等水稻主产县市均以粳稻生产为主;仪征市近年来粳稻生产也在迅速发展,但仍以籼稻生产为主,因此水稻单产水平相对较低。(3)H-P滤波法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市水稻产量长期波动趋势大周期为11-12年。通过短期波动测定,将1978-2011年扬州市水稻生产的波动细分为7个完整的波动周期,既有强幅型和中幅型,也有长扩张型和短扩张型。对各县(市、区)运用H-P滤波法分析发现,宝应县水稻种植面积在1998年扭转了长达10年左右的连续下降趋势,在单产提高的同时,产量增长较快;高邮市水稻种植面积波动性最大,单产受灾害影响明显,产量稳中有升;江都区种植面积下降趋势得到控制并逐步稳定,单产恢复到较高水平;仪征市水稻种植面积下降速度有所放缓,但能否扭转这种趋势还不确定,单产在7000kg/公顷长期停滞,增产前景不容乐观;水稻生产规模最小的邗江区,以种植面积下降和单产稳定为主要特征,产量稳定一段时间后减产的可能性较大。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江都区、宝应县和高邮市对全市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4)小波法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市水稻生产在4年、12年和15年等特征时间尺度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规律,同H-P滤波法得到的周期长度基本一致。综合水稻产量变化图、H-P滤波图以及小波等值线图,发现新世纪以来扬州市水稻产量变化规律同上世纪80年代十分相似,水稻产量在近几年增速将放缓,且有减产的可能。(5)研究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扬州市水稻在增产周期中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在减产周期中更多是种植面积的下降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是影响扬州市水稻种植面积的重要因素。宝应县、高邮市和江都区是扬州市水稻产量的增长点,仪征市的增产潜力尚待开发,而邗江区水稻生产规模可能继续缩小。籼稻单产变化较粳稻频繁,扬州市籼稻和粳稻单产水平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协调县(市、区)水稻增长和建立预警防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扬州市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