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的到来,各等级公路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趋势,大量公路隧道在高海拔、地质条件复杂的崇山峻岭间修建。在高海拔、地质条件复杂地区修建隧道工程与一般地区的隧道工程相比,施工有较大的难度,如何在这些隧道的修建中对涌、突水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就是目前隧道工程界急需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西藏嘎隆拉隧道工程为背景,以建立一套比较切合该隧道实际的涌、突水预测及防治体系为出发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实地调查隧址区的地质环境情况,包括隧址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分布情况及隧址区主要断层构造特征等;2、根据地表水分布及地下水资料,研究隧址区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内容有隧址区的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类型、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地下水动态特征等。3、在现有的地质资料和试验资料基础上,对隧道涌水量理论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涌水量对隧道的影响;4、对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涌水量进行比较,并结合该隧道施工实际情况,对嘎隆拉隧道断层涌水进行分析研究。5、对现有隧道防排水技术进行研究比较,结合嘎隆拉隧道涌水情况,研究适用于嘎隆拉隧道及林芝地区隧道防排水的控制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对隧址区17个月共515天的天气情况进行了统计,隧址区雨雪天气较多,降水量充沛,为岩层裂隙水赋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2、研究了隧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地表环境、大气降水、隧道长度和埋深等工程因素对隧道涌水的影响和制约,并根据隧址区地质体岩性,结构的差异性、隧道开挖影响宽度和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对隧址区水文地质单元进行了划分。3、针对嘎隆拉隧道的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和特点,运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地下水动力学法的计算结果为:最大涌水量介于13000~27000m3/d,正常涌水量介于9000~21000m3/d,为制定隧道的施工方法以及隧道的支护措施提供依据。4、与实际涌水量相比,地下水动力法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可见,在此特定的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学法对于类似地质情况下涌水量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故此法可在以后类似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中进行涌水预测。5、隧道渗漏水的治理应当遵循“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隧道地质、气象条件和地下水的性质及发育程度,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以保障施工与运营安全。帷幕注浆技术成功地用于嘎隆拉隧道F7断层突水处治,为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