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嘎隆拉隧道涌、突水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er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的到来,各等级公路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趋势,大量公路隧道在高海拔、地质条件复杂的崇山峻岭间修建。在高海拔、地质条件复杂地区修建隧道工程与一般地区的隧道工程相比,施工有较大的难度,如何在这些隧道的修建中对涌、突水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就是目前隧道工程界急需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西藏嘎隆拉隧道工程为背景,以建立一套比较切合该隧道实际的涌、突水预测及防治体系为出发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实地调查隧址区的地质环境情况,包括隧址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分布情况及隧址区主要断层构造特征等;2、根据地表水分布及地下水资料,研究隧址区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内容有隧址区的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类型、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地下水动态特征等。3、在现有的地质资料和试验资料基础上,对隧道涌水量理论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涌水量对隧道的影响;4、对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涌水量进行比较,并结合该隧道施工实际情况,对嘎隆拉隧道断层涌水进行分析研究。5、对现有隧道防排水技术进行研究比较,结合嘎隆拉隧道涌水情况,研究适用于嘎隆拉隧道及林芝地区隧道防排水的控制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对隧址区17个月共515天的天气情况进行了统计,隧址区雨雪天气较多,降水量充沛,为岩层裂隙水赋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2、研究了隧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地表环境、大气降水、隧道长度和埋深等工程因素对隧道涌水的影响和制约,并根据隧址区地质体岩性,结构的差异性、隧道开挖影响宽度和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对隧址区水文地质单元进行了划分。3、针对嘎隆拉隧道的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和特点,运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地下水动力学法的计算结果为:最大涌水量介于13000~27000m3/d,正常涌水量介于9000~21000m3/d,为制定隧道的施工方法以及隧道的支护措施提供依据。4、与实际涌水量相比,地下水动力法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可见,在此特定的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学法对于类似地质情况下涌水量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故此法可在以后类似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中进行涌水预测。5、隧道渗漏水的治理应当遵循“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隧道地质、气象条件和地下水的性质及发育程度,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以保障施工与运营安全。帷幕注浆技术成功地用于嘎隆拉隧道F7断层突水处治,为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常用的教学方式,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借助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对自然科学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初中化学是实验教学的启蒙阶
自上世纪80年代强夯置换法成功用于处理软土地基以来,在沿海软土分布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对其机理以及各施工参数与置换效果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少,实际应用多以经验和
快速的社会进步以及更多的社会需求,促使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进一步加强,因此,探讨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的内在特性,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及教育观念发展创新的重要命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源自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语义与框架关系紧密,词汇激活框架,框架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框架理论不仅对词语、单句,甚至对语篇意义都具有表述能力。 Cogni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从目前高等教育财政中突出的总投入不足、拨款模式效率低下等问题出发,观察到在改革中有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改
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中国各产业的发展,电子仪器仪表也随之发展,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相继问世,同时为电子仪器带来了复杂的操作模式、测量和维护管理。为了提高我国电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一般成绩不高,自我约束能力差,很多学生迷恋网络,学生经常上网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长期下来有的学生有焦虑抑郁等现象。本论文主要从调
光刻技术(lithography)是微纳结构制备的关键技术之一.受限于光的衍射极限,传统光刻方法进一步缩小特征尺寸变得越来越难.表面等离子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作为光
针对传统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规划中的不足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该模型是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资源、能源、环境作为约束
北京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首都职工和工会干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二大报告中的一组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