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以及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难题,通过对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受资助前后心理健康的比较,对贫困大学生在资助前后心理健康差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社会支持水平以及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利用度上的特点,了解学校资助工作对学校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影响,探讨贫困大学生获得学校校支持后,是否会减轻其生活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研究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农业院校以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会补充国内在社会支持和压力研究以及社会支持、压力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大学生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大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表(CSL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在海南、福建和浙江省三所农业院校随机整群抽取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487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同性别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总体支持上存在差异,在“异性交往与性问题”和“纪律或法律行为”上的压力感与男贫困大学生存在差异。女贫困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总体支持上显著高于男贫困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与性问题”和“纪律或法律行为”上的压力感比男贫困大学生低。 (二)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体支持上的状况比非贫困大学生差,总体压力感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但在“组织要求参与的活动过多”具体生活事件上的压力感比非贫困大学生低。 (三)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主观的身体不适感比非贫困大学生严重,心理健康水平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差异并不大,他们在获得资助后,心理健康水平能得到较好改善。 (四)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客观支持越多、总体生活压力越大、“健康与伤亡”和“学业成就与前途”类别生活事件上的压力越大,越不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同时,其主观支持越多越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