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谱的结核生物标志物CFP-10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有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是结核(Tuberculosis,TB)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建立结核生物标志物直接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治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CFP-10)是公认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代表性生物标志物。但是,目前缺少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CFP-10抗原直接检测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质谱技术定量检测血清样本中CFP-10抗原的可能性,建立基于质谱技术的结核生物标志物CFP-10检测方法,并对幼儿结核、儿童结核以及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结核人群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评估血清CFP-10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潜能。【方法】1.纳入南非HIV暴露的3-4月龄幼儿,在4年随访过程中评估其是否发展为结核病。根据幼儿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组织病理学和放射学证据进行综合诊断,将幼儿分为确诊结核(Confirmed TB)、临床诊断结核(即未确诊结核,Unconfirmed TB)和不太可能结核(Unlikely TB)。每次随访采集幼儿血液标本以血清形式冻存,最终对519例HIV暴露幼儿(HIV感染284例,HIV未感染235例)的660份血清样本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to flight-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和纳米盘进行CFP-10定量检测。2.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LC-MS/MS)和多重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技术开展研究。通过优化前处理步骤、色谱和质谱条件,建立基于LC-MS/MS-MRM的血清CFP-10检测新方法。对新建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日间/日内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基质效应和残留效应进行方法学评估。3.纳入13岁以下可疑儿童结核,随访6个月。根据儿童临床表现、实验室、病理学和放射学证据进行综合诊断,将儿童分为确诊结核、临床诊断结核和不太可能结核。分别采集患儿入组时、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以及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血清样本。运用已建立的血清CFP-10质谱检测新方法,对收集的血清样本进行CFP-10定量检测。评估基于LC-MS/MS-MRM的血清CFP-10检测对儿童结核的诊断能力,并与其他结核诊断方法(结核培养、Xpert MTB/RIF[简称Xpert]、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osis skin tests,TST]和胸部X片[Chest X-ray,CXR])进行比较。4.选择衣壳蛋白p24作为HIV-1感染生物标志物,筛查具有HIV-1高度特异性的p24肽段。通过联合Mtb毒力因子CFP-10特异性肽段和p24肽段,建立基于LCMS/MS-MRM的血清多重检测方法,用以分析来自同一血清样本的CFP-10和p24肽段,同时诊断TB和HIV感染。对新建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日间/日内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和基质效应进行方法学评估。纳入56例成人患者(31例HIV-1阳性,25例HIV-1阴性)和26例婴儿(16例HIV-1阳性,25例HIV-1阴性)评估p24质谱检测对HIV-1感染的诊断能力,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进行对比。纳入20例患者(7例HIV-1/TB共感染,4例单独TB感染,1例单独HIV感染,8例非感染对照患者)评估血清多重检测方法对HIV-TB共感染的诊断潜能。【结果】1.HIV感染幼儿中,基于MALDI-TOF的血清CFP-10检测对确诊结核敏感性为100%(5/5,95%置信区间[CI],47.8-100%),对临床诊断结核敏感性为83.7%(36/43,95%CI,69.3-93.2%),特异性为93.1%(203/218,88.9-96.1%)。HIV未感染幼儿中,基于MALDI-TOF的CFP-10检测可检出全部确诊结核(1例),以及75.0%的临床诊断结核(15/20,95%CI,50.9-91.3%),特异性为96.2%(177/184,95%CI,92.3-98.5%)。此外,CFP-10阳性信号最早可在幼儿结核诊断前60周中检出。在结核诊断前24周,CFP-10检测的整体敏感性可达76.5%(13/17,95%CI,50.1-93.2%)。抗结核治疗开始后,CFP-10检测阳性率和信号水平均下降。2.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LC-MS/MS-MRM的血清CFP-10检测新方法。新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在6.25-200f M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100u L血清样本中,CFP-10的检测限为2f M,定量限为7f M。血清CFP-10检测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5岁患儿中敏感性(培养:83.3%;Xpert:55.6%;TST:66.7%;CXR:66.7%)高于年龄<5岁患儿敏感性(培养:34.8-38.1%;Xpert:30.4-38.1%;TST:47.6-66.7%;CXR:38.1-47.8%),CFP-10检测敏感性在不同年龄儿童结核中相对稳定(71.4-88.9%)。抗结核治疗有效患儿中,CFP-10诊断阳性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对于治疗无效患儿,CFP-10阳性率随时间增加,信号水平亦逐渐升高。4.本研究筛选出HIV-1特异性p24肽段(ETINEEAAEWER,1462.83 m/z),联合CFP-10特异性肽段,成功建立了基于LC-MS/MS-MRM的血清多重检测方法。经方法学评估,我们发现血清多重检测方法检测CFP-10和p24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20%,准确度在94.1-109.4%之间,加样回收率在89.6-99.8%范围内,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本的定量检测需求。临床初步验证结果显示,p24肽段诊断成人HIV-1感染的敏感性为90.3%(95%CI,74.3-98.0%),特异性为100%(95%CI,86.3-100%)。诊断婴儿HIV-1感染敏感性为87.5%(95%CI,61.7-98.5%),特异性为100%(95%CI,69.2-100%)。以q PCR为金标准,p24肽段诊断敏感性为88.9%,高于ELISA试验(55.6-66.7%)。血清多重检测方法诊断HIV-TB共感染患者的敏感性为85.7%(6/7,95%CI,42.1-99.6%),总体特异性为100%(13/13,95%CI,75.3-100.0%)。HIV-TB共感染患者抗结核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期间,动态监测CFP-10和p24的水平变化趋势能够反映HIV-TB共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区分是否治疗失败、并可能为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IRIS)病例提供直观证据。【结论】1.基于MALDI-TOF和纳米盘的血清CFP-10检测,可快速诊断HIV感染和HIV未感染的幼儿结核,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血清CFP-10检测具有早期诊断结核和监测结核疗效的潜能。2.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基于LC-MS/MS-MRM的血清CFP-10检测新方法,可对血液样本的结核生物标志物CFP-10进行定量检测。3.基于LC-MS/MS-MRM的血清CFP-10检测新方法能有效诊断儿童结核,对痰液方法容易漏诊的临床诊断结核具有高敏感性,且不受儿童年龄和HIV感染状态影响。血清CFP-10检测具有监测结核疗效潜能。4.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基于LC-MS/MS-MRM的血清多重检测方法,可对血液样本的结核生物标志物CFP-10和HIV-1感染生物标志物p24进行同时定量检测。血清多重检测方法可用于诊断HIV-TB合并感染者,并具有同时监测患者ART和抗结核治疗的潜能。
其他文献
两化融合起源于党的“十六大”的“以信息化造就工业化、以工业化增进信息化”论点。后来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将其重新定义为“增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制造业回归”政策影响下,中国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一代制造技术的融合,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然而从我国各分项指数来看,中国制造企业仍是大而不强,“质量效益”、“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与发达
币族(金、银和铜)金属离子之间因为存在着显著的嗜金属作用,所以易于聚集形成富金属的团簇结构。其中,银团簇由于稳定性不佳而导致其合成受到限制。通过诸如炔、吡啶、膦、硫醇等配体的修饰和保护,银金属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其单晶样品的制备、原子精确结构的测定以及相应的性质探索成为了可能。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从银团簇的外层配体、内核结构以及电子结构三个方面来设计和合成新颖的银团簇化合物,并对其
多尺度建模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问题,涉及到数学,化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比如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先进技术中的复合材料,以及地球物理中的建模同化.传统的多尺度方法包括多重网格法,自适应方法等,但其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难以求解.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有效的分析方法,其中就包括均匀化(Homogenization)方法.均匀化理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研究非均匀材料时引入的一种数学分析
船舶舷侧结构的耐撞性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在不影响船舶总体性能的前提下,探索新型材料、新型结构在船舶舷侧防撞结构中的应用。论文以一种具有独特力学性能的内凹负泊松比蜂窝结构为对象,提出了泡沫填充的内凹负泊松比蜂窝增强的复合结构构型,通过对其几何构型、试样制备方法、平面压缩特性、局部冲击特性等的研究,为该复合结构在舷侧耐撞结构方面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增强型内凹负泊松比结构单胞面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炎类型,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症状,其临床发病率在逐年升高。现阶段临床研究发现,变应性鼻炎对患者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大,同时常可合并其他疾病,如哮喘、结膜炎、慢性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分泌性中耳炎等,而且变应性鼻炎的存在会加重哮喘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所以人们对于该病的治疗需求越来越高。由于患者过敏源的不同,该病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患者的临床
基于燃料电池的自供能传感体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感技术,也是目前传感发展方向的大趋势。它具有不需要外部电源、响应速度快、成本低和易于构建便携式、小型化、可穿戴式和可植入式的装置等诸多优势,已广泛用于生物化学分析、食品分析和环境污染检测等领域。在几类燃料电池中,光催化燃料电池(photocatalytic fuel cell,PFC)因其结合了光催化和电化学分析的双重优势,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
长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中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继医疗、教育、住房后第四大社会关注的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带来巨大的治理成本,同时也对个体健康、居民幸福感和非道德行为带来影响。学术界广泛探究了环境污染对宏观经济发展、居民健康以及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但仍然缺乏对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企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载体,同时也是吸纳劳动力的“大容器”,研究空气污染对不同企业的影响能为企业的长期持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在经济学、生态学、通信、计算、控制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发现很多问题可以建模为随机模型。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如果系统模型的状态不仅与当前时刻有关还与过去一段时间有关,可建立随机时滞模型。同时,当系统将来的状态不仅依赖于系统的当前状态而且还涉及滞后状态的变化率时,随机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模型应运而生。由于随机时滞模型很难求解解析解,因而有许多学者开展定性分析与数值方法的研究,其中均方
脉冲星是快速自转且高度磁化的中子星。由于其自转能提供高能辐射,其自转周期线性减少。高速自转且周期相对稳定的脉冲星会偶发周期跃变事件。一些射电宁静但是有高能辐射的脉冲星也有周期跃变现象,脉冲星的高能辐射主要是来自磁层粒子加速区,研究其高能辐射特性在周期跃变前后的演化能帮助我们了解脉冲星磁层与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我们主要的工作是研究γ射线脉冲星的计时分析以及周期跃变前后的高能辐射特性。我们研究了强磁场
本文主要研究Boltzmann方程的几类不可压缩流体力学极限问题.Boltzmann的流体力学极限理论,提供了气体运动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间的连接桥梁,具有重要的应用物理背景和理论研究意义.我们着重研究尺度化的Boltzmann方程初值问题的不可压缩Euler极限,尺度化的Vlasov-Poisson-Boltzmann方程初值问题的不可压缩Euler-Poisson极限,以及三维空间外区域上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