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模拟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dao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的重要因素,分析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驱动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环境保护。目前学者已就土地利用结构与数量变化、空间分布、驱动机制、模拟预测开展了大量研究。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揭示较高空间分辨率下快速城市化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区域——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解译得到2010年与202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空间数据并分析武汉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构建Markov-ANN-CA模型,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驱动因子模拟202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利用面积一致性和kappa系数将2020年模拟结果与2020年的实际结果进行检验,最后以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构建的耦合模型模拟武汉市主城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使用2010年的Rapid Eye遥感影像与2020年的Super Doves遥感影像,结合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的方法得到5米分辨率的包括人造地表、水域、耕地、林地、草地和城市绿地6种地类的土地利用分类空间数据。通过混淆矩阵评价分类精度的结果显示2010年的总体精度为0.91,kappa系数为0.88,2020年的总体精度为0.93,kappa系数为0.91,由此可知两期遥感影像的分类精度均较好,能够满足本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和模拟的需要。(2)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分析了2010年到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与格局、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结果表明人造地表、林地与城市绿地的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水域和耕地的面积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草地的面积变化较为缓慢;人造地表、城市绿地、林地、草地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均为正值,说明这4种地类处于发展期,而水域与耕地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均为负值,表明这2种地类处于衰退期;研究区西南和东北方向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主要为水域与耕地大量转变为人造地表、林地、草地与城市绿地;从地类层次上看,草地、林地、城市绿地、耕地处于活跃状态,水域与人造地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转移层次分析,草地-人造地表、耕地-人造地表等为稳定的倾向性转换,水域-人造地表、城市绿地-水域等为稳定的避免性转换。(3)基于Markov-ANN-CA耦合模型以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模拟了武汉市主城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2020年实际土地利用数据比较表明模拟的正确率为90.7%,kappa系数为0.87,模拟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模拟了武汉市主城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结果显示人造地表与城市绿地的面积将持续增加,水域、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将减少,其中人造地表和城市绿地的面积从2020到2030均将增加7%左右,水域面积将减少12.6%,草地面积将减少13.6%,耕地面积将减少最多,为34.9%,林地面积将减少最少,仅为1.3%。
其他文献
乙二胺四乙酸(EDTA)被广泛用于洗涤剂、纺织和造纸漂白工艺、食品工业和医药等领域,最终排入环境中。EDTA其具有很强的分离金属离子的能力,能与类金属元素砷(As)生成稳定性强的螯合物,难于生物降解,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弄清EDTA对砷在水生植物体内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将有利于合理利用水生植物修复EDTA介导下砷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受到砷污染的水生植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暴露于0、0.5、
学位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背景下,淡水鱼类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鱼类多样性快速的丧失,如何有效保护淡水鱼类是当前的重要挑战。鱼类在面对不同环境压力或环境梯度时,会表现出形态、生理、习性等的表型可塑性,从而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梯度下对环境的适应规律,尤其是其形态特征随环境梯度的变化,是理解鱼类对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前提,可应用于指导鱼类栖息地环境的修复和鱼类资源保护。本研究
学位
冲沟侵蚀属于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有较快的切割速度及较大的侵蚀量,常导致土壤严重退化。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的治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封禁使植被自然恢复,但随着沟道植被的持续恢复,以及在冲沟强烈的侵蚀/沉积引起地形显著起伏变化的综合作用下,沟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选择元谋干热河谷一条典型冲沟,在沟内随机均匀地选取81个样方,分别在2012年(封禁初期)、2017年和2020
学位
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在黄土高原大规模人工植被恢复影响下,这一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土壤养分积累、固碳等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然而植被覆盖的增加会导致植被耗水增加,区域土壤水资源因植被蒸散的增加带来土壤干燥化问题,土壤干燥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解析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利用来源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明晰流域尺度土壤水文响应过程,对阐明植被
学位
在全球变暖影响下,极端旱涝灾害事件频发,人类生产生活受极端气候的影响愈加剧烈。干旱和洪涝是世界气候体制中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全球各地都观察到了大规模的严重灾害,其带来的高昂社会和经济破坏导致了全世界对极端旱涝事件的关注。晋陕北部位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中间过渡带,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因此,为了更好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气候变化和评估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进而更合理
学位
冰湖溃决洪水是指冰湖突然释放出大量水体的现象,冰湖溃决洪水具有突发性强、洪峰流量高、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冰湖溃决时往往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沿岸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威胁。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麦茨巴赫冰湖,是一个典型的冰坝湖,已有上百年溃决历史,其被记录的第一次溃决事件可追溯至1902年,自那时起,该冰湖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溃决事件。麦茨巴赫冰湖的溃决洪水对
学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变化与全球气候密切相关。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主要驱动者,控制着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过程。然而,目前对喀斯特森林土壤固碳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尚认识欠缺。本研究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森林和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为对象,两个森林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选取0-10 cm、10-20 cm和20-40 cm三个土层,采用18O-H2O示踪培养、磷脂
学位
土地利用通过调控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之间的碳通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壤结构和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地利用方式及环境因素的响应,本研究以滇南喀斯特地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草地、灌丛、人工林及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AOC)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及活性有机碳(LOC)组分(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及微生物量
学位
生计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行为方式,而能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源供应与生计发展密切相关。独龙江流域是云南省通电最晚的区域,也是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区。因地理隔绝,电力供给、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2014年区域性电网入户,当地农户用能结构彻底改变,深刻影响着独龙族人民的生计状况。以独龙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关键人物访谈及结构式调查法,完成255份入户调查数据,构建了能源消费结构与农户
学位
河岸带对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岸带不同的林地类型影响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从而对氮(N)、磷(P)的截留作用不同。本研究选取金沙江丽江段小流域河岸带的三种不同类型林地(柳树、桑树和混交林)和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30 cm的土样。采用室内培养法、室内乙炔抑制法、氯仿熏蒸法和荧光微孔板法等方法研究不同林地类型对土壤N动态变化的影响和截留作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