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不断壮大,企业筹资渠道和方式日益增多。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独立的经营个体,必须为资金的筹集选择恰当的方式,提高融资的效率,合理配置资金,做出最优的决策,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如何通过融资行为使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保持合理的比例,以最佳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经营,不但是股东和债权人的目标,也是长久以来理论研究的焦点。 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只是刚刚起步,不完善之处甚多,加上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环境,使得中国上市公司总体呈现出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不完全一致的融资方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偏低,近几年一直徘徊在50%左右的水平,低于全国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负债结构不合理,长期融资比率偏低,短期流动负债比例很高,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的净现金流量不足,需要依靠过量的短期债务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存在长期债权短期化的现象;同时,在长期融资方式中,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重股权轻债权,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非流通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融资方式是否存在合理性,融资的效率到底如何呢?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 研究上市公司不同融资方式的效率问题,对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促进资本市场的理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就融资顺序、融资偏好和融资效率进行了分析,但是很少有文献从融资期限的角度考察股权融资与长期债务融资的效率问题,本文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和长期债务融资的融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对比,考察二者的效率问题,分析探讨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融资实证结果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对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融资状况提出政策建议。笔者希望借助微观主体的融资行为,探讨资本市场条件下,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尚处在过渡经济阶段的制度市场环境中,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融资行为的现状、特征和成因,为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和融资结构的优化以及资本市场、银行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第一部分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阐述公司的长期资本融资方式与融资理论的沿革,对前人的相关融资效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的融资方式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模型检验角度综合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本融资方式的选择,首先提出研究假设,再运用描述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从融资后的财务经营业绩角度,以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量为被解释变量,分析长期资本融资的配置效率,得出了与假设不完全一致的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融资模式现状做出解释,为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提供参考依据;第四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的长期融资方式进行评价:我国上市公司形成的股权融资偏好和低资产负债率等资本结构特殊性现象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也是在当前不完善制度下做出的理性行为选择,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提高长期融资效率的政策建议,主要是通过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监管,大力发展企业长期债券市场等措施,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善,最终实现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