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反复住院率增加,病死率高。故如何减少心衰的反复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西医目前已从强心、利尿、扩血管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治疗模式进入到神经内分泌治疗,多予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以阻断RAS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以改善慢性心衰的长期预后,但治疗仍有一定局限性。中医既往传统上辨证心衰多以心气心阳亏虚为本,血瘀、水停、痰饮为标,治疗上予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虽可短期改善心衰的临床症状,但一味益气温阳,却易劫伤真阴,终至阴阳俱损。且利水日久也易伤阴,传统中医治疗中往往忽视了慢性心衰中阴虚的一面,但心力衰竭是体用俱损的疾病,故慢性心衰的长期治疗过程中益阴不可忽视。本研究根据中医"阴中求阳"理论及现代医学关于心衰修复性治疗策略的要求,临床收集慢性心衰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患者诊治资料,以探讨益阴助阳法防治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丰富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西医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及中医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患者辨证标准的心衰患者60例,随机分为益阴助阳方治疗组和西医标准治疗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标准治疗(包括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地高辛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益阴助阳方,疗程均为28天。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心衰总积分、血流动力学指标、6min步行实验、血浆脑钠肽前体、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观察益阴助阳法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心体的修复及远期预后的改善。结果:在标准和优化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之上联合使用益阴助阳方口服,可进一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心衰总积分,且可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患者6 min步行距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结论:从心衰长远受益而言,据"阴中求阳"理论,在慢性心衰诊治过程中应重视阴阳两虚,心脉瘀滞的证候,采用益阴助阳法,标本兼治,可改善心衰的预后。可通过修复心体,逆转心肌重塑,纠正心用耗竭不支状态,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衰再住院率,降低病死率。比单纯的西医治疗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丰富了慢性心衰的中医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