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探寻中国学生在法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分析和阐释学习者常犯的错误背后的原因,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知识难点,从而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法。论文分析的素材仅限于学习者的书面语错误。之所以没有收集学生口头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为分析的素材,主要是因为口头表达的错误不一定反映学生的真实语言水平。口头表达中出现的错误有可能是因为现场交流的环境与时间限制而导致,不一定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语言规则。这类错误所反映的问题大多属于学生的熟练程度不够,而不一定是其语言水平的欠缺。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从被动态的研究入手,主要介绍一些有关被动态的基本定义。由于各语言学家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有关被动态的定义往往有很大的区别。习惯于曲折语的语言学家们,由于其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称、不同的时态在形态上进行不断的变化,他们往往更倾向于从句法角度去定义被动态;而习惯于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的语言学家们,则倾向于从语义的角度来定义被动态。尤其像汉语这样在形态没有变化的语言,同一个句子,既可能表达主动态的意思,也可能表达被动态的意思,主要靠上下文尤其是动、名词义素配对来判断其真正的含义;语境的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虽然对被动态定义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被动态的解释还是一致的,仅在个别地方有区别。虽然法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但在被动态的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别更多的是语言习惯的不同。第二章主要是对学生在被动态规则使用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为此,我们曾通过问卷形式在某个学校的法语系进行过调查。通过分析发现,在仅仅和被动态有关的错误中,母语的负迁移并不是造成学习者犯错的唯一原因。错误的产生既与对目的语法语的不熟练有关,同时也和对自己母语的某些语法不清楚相关。另外,由于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学习法语之前已经学过六年以上的英语,英语对法语表达方面的干扰也是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总的来说,属于纯被动态方面的错误并不多,而更多的是其它方面的错误。在肯定目前有关被动态的教学的同时,我们也为今后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第三章介绍数据库分析的结果。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包括2000多个错误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分类与排序,从而对各类错误的分布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数据比对可以看出,尽管学生的班级不同、所学内容也不同,甚至在学制方面也不一样,其在书面表达所犯错误的分布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学生在学习法语过程中面对困难的反映有很大的相似性。相同的母语背景,在法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很相似。第四章从感知记忆方面对错误进行分析。主要涉及一些关于拼写,冠词使用,动词变位以及名词阴阳性四个方面的错误。如果说拼写和名词阴阳性基本可以归纳为记忆偏差,那么动词变位以及冠词使用中产生的错误则属于感知方面的错误,主要是感觉不到其存在的合理性。汉语中不存在动词变位一说,也没有和法语中的冠词对等的语言单位,更不存在定冠词与不定冠词之分,这些都自然而然地成为法语学习过程中不得不要面对的困难。第五章从元语言角度对一些错误进行分析。其中有关代词和介词方面的错误并不多,在整体错误中所占比例其实最少。而真正错误多的还是句法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句法的本身涉及的元素太多,如词的位置问题,性数配合问题,动词变位、动词时态、词的搭配问题,以及来自母语的干扰,使学生常常有顾此失彼的感觉。有时甚至还包括语法与现实的差异问题,自以为掌握了规则,觉得写的句子理应如此,可是现实中却不是这么用的。正如一位法国语言学家所言:就其本身而言,任何语言都无所谓难或易。其难或易是在与其它语言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第六章分析语义语用层面的错误。这一部分也是中国学生法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主要原因是法语和汉语在语义层面不对等。比如同义词层面,本以为两个词可以互换,结果发现所谓同义仅局限于部分同义。有的词,自以为已经掌握,用了以后才知道这个词是个多义词,还有些自己并不知道的限制。尤其是两种语言常常在语义结构方面不对等,比如词汇空缺。本以为可以像在一种语言中那样既可以知道对等的上义词,又可以找到对等的下义词,而实际上可能就只有下义词。问题的关键是这类对比研究还不够多,以至于不少老师们对此还缺乏意识。第七章是通过一个具体实例的分析来说明法语学习的困难。通过对语言转换过程的剖析使人看到过程的复杂。也就是说,外语学习,除了基本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长期艰苦的练习,否则很难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最后,就“教会用外语思考”这一假设发表了一点看法。从目前的科技水平看,在人类还没有对大脑的运行机制的了解取得突破之前,这一假设可算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就是说,在外语教学中,母语的影响难以尽除,如何利用其知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外语,从已知到未知,或如何通过对比,排除其在学习外语中的不利影响,才是我们应该花大力气进行研究的事。换一种思路,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所要注意的是,母语介入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