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预构皮瓣(Prefabricated flap)是将知名血管移植到随意皮瓣下,或将游离皮肤移植物移植到筋膜、网膜和其他含有血管和丰富血液供应的组织中,使其成为轴型皮瓣,从而主动增加皮瓣血流量,以实现应用新的血供系统供应皮瓣的目的,为修复重建组织器官缺损提供一种新的选择。预制皮瓣的核心问题是重建血运,血运重建不足极易导致预构皮瓣坏死。因此很多学者希望通过施加一些干预手段,促进预构皮瓣的血运重建,提高其成活率。本研究通过提取兔自体非活化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并于不同时间将其注射到兔背部预构皮瓣中,探讨局部应用非活化富血小板血浆对预构皮瓣存活的影响,为PRP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建立兔背部预构皮瓣动物模型,并摸索利用氧化铅混悬液灌注方法进行微血管显影的最佳浓度;探讨非活化PRP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提高皮瓣存活面积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时间注射非活化PRP在促进预构皮瓣存活作用上的差异。研究方法:以5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两期手术构建2只以兔胸背血管束为蒂的预构皮瓣模型。分别于第一期术后7天和14天取部分皮瓣组织,通过HE染色结果确定第二期手术时间。据此构建18只兔背部预构皮瓣动物模型,根据灌注的氧化铅浓度不同分成9组,每组2只,分别经主动脉注入60%、50%、40%、37%、33%、30%、27%、23%和20%九个不同浓度的氧化铅混悬液,X光摄像观察大体标本及预构皮瓣的微血管显影效果,确定氧化铅最佳微血管显影浓度。将剩余30只兔子背部两侧构建的预构皮瓣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共60侧。实验侧在胸背血管束周围注射自体非活化PRP,对照侧注射相同量生理盐水。按照第一期手术前(A组)、术中(B组)、术后(C组)这三个不同时间段注射非活化PRP,将30只家兔分为3组,每组10只。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微血管密度测定和氧化铅血管造影等方法,比较不同时间注射非活化PRP的三组家兔预构皮瓣成活率及再血管化的差异。研究结果预构皮瓣构建过程中,通过HE染色观察到第一期术后两周可见较多微血管管腔形成,血运重建基本完成,此时可行第二期手术。行氧化铅混悬液灌注显影时,在60%、50%浓度下三级动脉无法显影,40%、37%浓度下三级动脉显影不清晰,33%、30%浓度下可获得清晰的三级动脉显影,其中33%浓度下造影效果最佳,而浓度低于30%时三级动脉显影模糊。与对照侧相比,非活化PRP注射侧预构皮瓣成活率、微血管密度以及VEGF、VEGFR2表达在A组和B组中均明显提高(p<0.05)。PRP治疗侧VEGFR2阳性细胞数A组提高了 2.48倍,B组提高了 2.62倍,相应的VEGF浓度同样显著提升(p<0.05);通过CD34阳性染色的微血管计数,发现PRP处理侧A组的微血管密度提高了4倍,B组显著增加了5倍。第二期术后7天肉眼观察皮瓣外观,实验侧B组皮瓣存活率为97±2%,A组88±5.5%。C组的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分两期手术成功建立了以兔胸背血管束为蒂的预构皮瓣模型。利用浓度为33%的氧化铅混悬液进行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皮瓣微血管情况。自体非活化PRP可以促进预构皮瓣的存活,术前和术中注射均可显著提高预构皮瓣的存活率,尤其是术中注射效果更佳。本研究为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大面积的预构轴型皮瓣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