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敞开与意义的转换——由“诗言志”意义生成机制对《诗》被经学化的阐释学观照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变为经学,这就意味着先秦儒家从民间话语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但我们应当去追问:这种转变都是如何发生的呢?答案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即像通常的教科书上所讲的那样:董仲舒一谏言,汉武帝一下昭,于是就“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了。但笔者认为《诗》之所以能够被经学化绝非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次完成的,它有其内在的潜质与外在的时间流变,因而对于经之文本自构的解释空间的分析就具有至关重要的学理意义。本文就将从作为“千古说诗之祖”的“诗言志”的意义生成机制对《诗》是如何被经学化的这一命题进行阐释学观照。 首先,《诗》无定指,《诗》作为一个敞开的文本,其意义是变动不居的。《诗》文本一旦产生,其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已经完全兑现给后世的语言符号的解释,换言之,《诗》文本总是在后世的无限阐释中获得自己的经学文本生命。后世之阐释乃《诗》之潜质能够被激活的动力所在。而这所有一切阐释的完成,必须以《诗》之文本阐释空间的敞开为前提依据。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诗》文本阐释空间敞开的学理依据,即“《诗》无达诂”、“《诗》无达志”、“《诗》无定指”等的提出,就不会有<诗》之多声部解释的可能,更不会有<诗》之多重潜质意义在历史时空中的流变呈显,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被经学化的提升。 我们再来审视“诗言志”表达媒介的“言”。由于在其最初的原始语境当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其意义就能够从声音、动作等多个层面进行呈显,而随着“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解构与坍塌,“乐舞”已经逐渐退隐,唯留“诗”在,由于媒介的缺损,“诗乐舞”源初的意义就不可能完全自我澄明,因而这就为后来经学解读时意义的强加提供了一种可能。 上文所论及的两个纬度都是从《诗》被经学化的潜质来加以思考的,而事实上潜质的实现却有待于迈出最为实质性的一步,这就是“志”。“诗言志”的另一种表述乃为“诗以导志”,此种“诗以导志”的方法在先秦时期的“赋诗言志”过程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但必须予以指出的是,“赋诗言志”就其实质而言应为一种功用性用诗。此种功用性用诗,在汉代得到了有效的承继,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后,作为解释儒家经典文本的经学一跃由民间话语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与文本依据。在具体的经学思想意识形态定位上,汉武帝所关注的乃是经学的“以经术缘饰吏政”现实服务功能,此种定位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后世帝王利用经学的态度,使得经学能够历经长达近两千年的时间的洗礼而始终处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主要从以下四方面体现:1.努力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尽力投入教师关爱之情—
期刊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诗人和诗论家,一生著述丰赡。在史学界,他的《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被誉为乾嘉三大考史名著;在诗坛
在对享有世界声誉的意大利作家伊泰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研究的众多角度中,本文选取民间文学的视角,对卡尔维诺的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
自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轰动之后,播客开始风靡国内,互联网上刮起了一股播客狂潮,并且以“恶搞”播客为代表迅速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文化研究的角
我是一名即将奔三的大女,虽然家人朋友都对我的归宿很着急,但我知道,也许我会一个人孤独终老,因为我根本不相信爱情。从大学开始,轰轰烈烈谈了三次恋爱,可都匆匆无疾而终。男人的热情只有开始那一段,而我也会随之没有了激情。现在,我更热衷于周旋在各色男人间。我不会真正跟他们有什么,只是觉得,与其看着如昙花一现般的爱情凋落,还不如这样享受暧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那些婚姻中的夫妻真的有爱情吗?这世上真的还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