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整个中医学体系中,病机学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联结纽带。证候学是病机学研究的基础,外在的证候反映着内在的病机本质,通过对证候的概括与总结可以探讨病机的规律。国内许多学者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以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用数据证明了证的客观存在和规律,但对病机的研究较少报道。慢性胃炎所致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虽然对其病机有较全面的认识,但这种病机基本是传统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中医病机理论的含义、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对慢性胃炎所致胃脘痛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阐明该病的证候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病机规律,构建系统的病机理论,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病机学依据。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中医病机学的研究方法,为以后进行深入的中医病机学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首先以文献研究为基础,探讨中医病机的含义、内容、与病证症的关系及研究方法,并选取慢性胃炎所致胃脘痛为研究对象,总结其病机理论。在临床流行病学方面,以采集四诊信息为基础,结合该病的证候特点,建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2006年3月至2006年1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调查得到812份慢性胃炎所致胃脘痛资料,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然后,采用SPSS13.0软件中的聚类分析、logistic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中808例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该病的临床证候特点,在证候学研究基础上,综合所有临床资料,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探讨该病系统的病机理论。结果:共有808例资料进入最后的统计分析,男性患者占38.74%,女性患者占61.26%,女性多于男性,在各假设证型之间男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平均年龄46.00±13.16岁,男性平均45.01±13.02岁,女性平均46.63±13.23岁,男女性别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但各假设证型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胃阴亏虚和胃热炽盛、脾胃虚寒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0),肝胃郁热和脾胃虚寒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病程最长480月,最短0.25月,平均病程30.04±61.08月,男性病程40.24±73.34月,女性病程23.58±50.89月,病程在男女性别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假设证型之间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诱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诱因按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饮食失常、感受寒邪、情志失调、过劳、其它,其中饮食失常和感受寒邪共占诱因总数的67%,是最常见的诱因。在不同的证型中诱因的出现频率有明显差异,饮食失常在胃热炽盛、脾胃湿热和胃腑气滞中频率较高,感受寒邪在脾胃虚寒、寒热错杂和气阴两虚中频率较高,情志失调在肝胃气滞、肝胃郁热和肝郁脾虚中频率较高,过劳在胃阴亏虚和脾胃气虚中频率较高。诱因在男女性别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饮食失常在男性中频率较高,情志失调、感受寒邪、过劳在女性中频率较高。有家族史者占34.16%,无家族史者占65.84%,家族史在各假设证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195)。有HP检测记录的共286例,其中阴性者145例,阳性者141例,在七种主要假设证型中,按HP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胃郁热、胃热炽盛、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胃腑气滞、脾胃虚寒,但各假设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频率最高的前三个躯体症状是胃脘疼痛(总频率100%)、脘胀(74.88%)、嗳气(47.90%)。共筛选39个指标进入多因素分析。指标聚类分析聚为4类:肝胃气滞、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热阴伤。样本聚类分析聚为4类,在样本聚类分析基础上进行logistic分析,4类对应的证型分别是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热阴伤、肝胃气滞。因子分析共从39个指标中提取12个因子,因子1为脾胃湿热证,因子2和因子3为脾胃虚寒证,因子4和因子7为肝胃气滞证,因子5为气阴两虚证,因子6为胃热炽盛证,因子8和因子12为胃阴亏虚证,因子9为肝胃郁热证,因子10为脾胃气虚证,因子11无法命名。为了更简洁地进行证候分析,将12因子进行指标聚类分析,其中聚5、6、7类均符合临床,聚5类时分别代表的证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肝胃郁热。聚6类时在5类的基础上多出1个胃阴亏虚证,聚7类时在6类基础上多出1个胃热炽盛证,其中聚7类最为符合临床。因子分析也发现,某些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较大,提示因子间有密切联系。结论:慢性胃炎所致胃脘痛以胃腑气滞为基础证型,临床可分为4个主要证型,即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胃气滞和胃热阴伤,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出现胃热炽盛、胃阴亏虚、气阴两虚、肝胃郁热和脾胃气虚。其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病性概以寒热虚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是最基础病机,其主要病机变化是:脾胃阳气不足,胃腑失去阳气温养,或寒邪凝结胃腑,经脉拘急;湿热蕴结中焦;肝气横逆犯胃,或夹热犯胃;胃腑积热,耗伤胃阴,致阴津亏虚,胃腑失去滋润。以上因素均可使胃腑气机失常,阻滞不通则痛。各种病机在胃气郁滞的基础上,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互相兼夹和影响,在临床上表现为较为复杂的病机变化。因子间的相关提示相关的因子联系密切,根据因子间的相关,慢性胃炎所致胃脘痛的病机兼夹与传变规律为:湿热蕴结中焦易与肝失疏泄,横逆犯胃相兼夹或传变;脾气、脾阳及胃阴虚损时可以互相影响,导致气、阳、阴同虚;肝胃郁热和胃热炽盛时易耗伤胃阴,致胃阴津不足;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时常夹热而为患。本研究也表明,传统辨证和现代统计分析所得慢性胃炎所致胃脘痛的辨证标准基本相符,指标聚类分析、样本聚类分析、logistic分析、因子分析之间也能较好的相互印证,提示在中医证候与病机研究中采用聚类分析、logistic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现代统计学方法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