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总结近5年来本中心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报告腔内修复术中期随访结果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血管外科从2003年2月到2008年2月间收治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上述病例病史记录、影像资料(CT、CTA、DSA、彩超)、诊疗经过和随访转归,归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其病理生理改变(主动脉主要分支动脉受累频率、解剖关系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转归),确定急性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及干预选择的方式和时机,寻找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发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规律及其内在联系,随访腔内修复术的确切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结果:胸背痛(73.1%,266/364)和高血压(86.8%,316/364)分别是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起病症状和合并症。每病例破口数平均为2.1±0.2个。腹腔内脏动脉中有24.8%(361/1456)开口于假腔,另有5.6%(82/1456)开口骑跨真假腔。左侧大量胸腔积液(P<0.001)、血压难以控制(P=0.005)、夹层动脉瘤过大(P<0.001)、疼痛反复发作(P<0.001)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的高危因素。存在Mafan综合症、内膜损伤等造成主动脉壁缺陷因素的病例容易于腔内修复术后发生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中4.4%(11/251)在行腔内修复术前行弓上血管旁路术,1.6%(4/251)例行内脏动脉血运重建术。34例患者未行旁路术而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术终有5.6%(14/251)残余Ⅰ型内漏,技术成功率94.0%(236/251),术后死亡6例,脑卒中3例,上肢血管搏动减弱10例,未发生截瘫。随访2周~4年,64例随访患者中共计观察到有7例发生Ⅰ型内漏,2例在其后随访中消失,另有4例再次接受腔内手术封堵内漏;有3.1%(2/64)发生支架移位;有3.1%(2/64)发生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并接受主动脉弓置换术,其中1例术后再次发生Ⅰ型内漏并接受腔内修复术;有3.1%(2/64)支架远端出现新发破口,接受手术治疗。术后Ⅰ型内漏的发生与术前主动脉最大直径(P=0.001)及术前术后的差值(P=0.026)较大、术终内漏(P<0.001)有关。经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认术终内漏(P=0.019)为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夹层假腔的转归主要表现为近端假腔消失(21/64,32.8%)和血栓化(33/64,51.6%),而远端假腔倾向于保持通畅(39/64,60.9%)。结论:主动脉夹层好发于中年男性,发病呈一定的季节性,初始症状绝大多数为胸背痛,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主动脉夹层造成内脏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的病因为真腔受压或撕裂的内膜片骑跨分支动脉开口,大多数病例的临床症状可在腔内修复术后缓解或消失。主动脉夹层破裂与胸主动脉直径、腹主动脉直径和胸腔积液有关,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疼痛反复发作不缓解亦是破裂的危险因素。腔内修复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内漏、上肢动脉搏动减弱等。术后死亡和脑卒中少见。随访支架覆盖锁骨下动脉的病例,未发现有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及左上肢循环和功能障碍。颈部血管旁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率不增加。因此两者作为增加近端锚定区的手段是安全和有效的。腔内修复术后中远期并发症主要是内漏和A型夹层。随访期间内漏的发生与术后内漏、瘤体最大直径等因素有关。术终内漏为随访期间发生内漏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主动脉壁缺陷和操作损伤是B型夹层转为A型夹层的可能因素。术后随访绝大多数病例近端假腔无内漏,多数病例远端假腔血流持续存在,但是并无显著瘤样扩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