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不仅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翻译实践,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经典古诗词,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与此同时,许渊冲又堪称中国近代翻译领域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针对他的学说国内大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方高度赞扬、充分肯定,另一方则提出质疑甚至加以批判。“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信”为本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针对文学翻译的本质提出了求“美”的艺术追求,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翻译界对许氏译论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我们非常有必要也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公正、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美学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翻译和美学的结合都是一种历史必然。借鉴美学思想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融合美学思想在西方翻译史上是并不鲜见的,而在中国翻译史上,中国历代的翻译家们都从未放弃过对美的执着追求。美学的核心在于美,创造美的过程,以及达到实现并欣赏美的目标。从以上意义来讲,翻译和美学的结合一定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从美学角度对许氏译论进行阐释无疑是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鼓励人们将对许氏译论的评价、批评都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本文拟从美学角度对许氏译论中“三美”论、“创造”论、“竞赛”论和“三之”等核心概念进行美学阐释。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是真正的艺术。如果美是艺术的自然属性,如果一件作品是因为有了美才有艺术性,那么文学翻译一定要尽力表现原文的美。换句话说,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就是对原文“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的传达。美学上,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谐。许氏“三美”也正是强调意美(内容)与音美、形美(形式)的和谐统一。美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是对自然的摹仿,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在于对自然的忠实反映,美的主观性在于人的创造。许渊冲认为,对文学翻译来说,译者(主体性)与原文(客体性)之间的差异就要求在翻译时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创造。如此一来,就能以所创补翻译之所失,也才有可能超越看似不可逾越的对原文的“忠实”。许氏的“创造”论不仅不是对原文意义上的背离,反而以保持原文的艺术美为目的,以译者所创补翻译所失。虽然世界艺术的审美具有普遍的共同性,但是审美趣味会因为生活习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和情感的不同而有地域性或者民族性的差异。但是,审美是一种有关欣赏者发现与创造的心理活动,而且再创造是包括文学翻译在内的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许氏认为竞赛对译者来说更多的是义务而不是可选项。翻译中两种文化的融合有赖于二者的竞争,竞争的目的为了创造出最好的译作。许氏“竞赛”论看似对以“信”为本的中国传统译论的背离,实则对“忠实”的无限追求。此外,艺术通过表达唤醒情感、达到审美快感,而创造主体的情感表达意在唤醒欣赏主体同样的情感以及审美快感。美的普遍共同性保证了艺术唤起人们同情、共鸣的前提。许氏“三之”论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让读者知之、好之更要让读者乐之,第一次在历史上把读者的审美快感纳入了中国传统译论的体系之中。总之,对许氏译论从美学角度进行阐释能将理解全面化、深刻化。反过来说,许氏译论有着非常坚实的美学基础。“三美”论和“创造论”建立在其对翻译的艺术性和美的二元性的基础上;由于美的相对性,在翻译艺术中原文译文、原作者译者等必须进行一定的竞赛;最后,由于读者在欣赏译作时审美快感的存在,译者在翻译时永远不应该忽视读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