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获取阻断JAK-STAT通路改造炎症微环境的可靠证据,阐明对抗过度炎症反应保护功能性残肝细胞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联合VEGF诱导肝细胞再生的协同效应,为临床防治扩大性肝切除术后肝损伤、肝衰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扩大性肝切除术后急性肝衰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A、B、C、D四组(NA=15只,NB=35只,NC=25只,ND=45)。模型建立后,术后即时及术后12、24、36h分别施药。A组:AG490+VEGF;B组:VEGF;C组:AG490;D组:对照组;观察对比术后体重变化,精神状态,活动度,进食及术后生存时间,生存率等;通过免疫组化、RT-PCR、Western blotting等检测与分析功能性残肝细胞功能,肝细胞的再生情况,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磷酸化Jak2和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一、其中A组与B,C,D组相比,在术后苏醒时间,精神状态,进食,体重变化,生存时间等都其他组较好。术后24小时,各组大鼠开始出现死亡,在术后48-72小时达到死亡高峰期。在死亡的大鼠尸体解剖后,可见肝叶肿胀,腹腔有中等量腹水,腹胀等,均未发现有术后大出血或血管栓塞等情况,考虑死亡大鼠是由于肝脏的极度功能障碍引起。二、A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8.0±6.2h,而B,C,D组分别约为78.9±5.7h,89.2±7.0h,73.0±4.8h;通过统计,其中A组与B,C组相比,P值分别为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与D组相比,P值分别为0.486,0.046。术后大鼠12h之前,生存率都较高,几乎达到了100%,未见死亡情况;各组生存率中,以A组最高,累积达到80%,B组为28.6%,C组为44%,D组为20%。A与B,A与C,B与D,C与D两者相比,通过Log Rank (Mantel-Cox)检验,其P值分别为:P=0.03, P=0.04P=0.40, P=0.04,其中A与B,A与C及C与D, 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D组相比,虽然P>0.05,但其生存率依然大于D组。三、大鼠肝切除后病理示:肉眼下观察剩余肝脏呈弥漫性变性,HE染色观察肝脏微循环变化包括中央静脉扩张,肝窦扩大,48h肝窦明显扩张。肝细胞的改变包括空泡变,细胞肿胀,变大,胞质稀疏,炎细胞浸润,点状和片状坏死。在同一时间段,病理性反应A组较B,C组更轻。四、肝再生:术后24h,48h,72h,120h,肝再生率A组与其他三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尤以72h明显。肝再生率的变化从术后24h开始增加,在72h基本上达到高峰,之后再生缓慢,且肝再生基本上与PCNA的增长一致;术后48小时,PCNA染色可见肝细胞已有明显增生,术后A组与其他三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五、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从术后开始便增高,在24h时达到高峰,然后便慢慢开始降低。从曲线上看,D组较其他组急升降,其他三组变化较平稳,ALT、AST、Tbil变化大致一致,在术后8h-120h之间,A组与B,C,D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在24h时明显。同时B,C组与D组相比,ALT、AST、Tbil明显改善,P<0.05,说明AG490和VEGF均具有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保护剩余肝细胞。六、从IL-6,IL-10与内参的相对比值表现上看,IL-6,IL-10均呈单峰变化,A,C和B,D组分别在24h,48h达到最大值, B,D组变化较明显。A组与其他三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别,A组炎症反应较D组小,同时较C组强,说明了AG490的抑制炎症反应作用,同时在各时间点,IL-10则表现出相对应的变化趋势。七、本实验分别选取了大鼠术后12h,24h,72h,120h肝脏组织做蛋白检查。磷酸化Jak2-Stat3变化基本一致,各组蛋白在术后24h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下降,A组与其他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一、外源性VEGF能促进术后肝细胞PCNA的表达,增强术后肝细胞DNA的合成和增值活性,从而促进肝再生;明确了外源性VEGF能降低ALT,AST,TBIL等,改善术后肝功能,提高术后生存率。二、明确了AG490的抑制炎症作用,降低IL-6,磷酸化Jak2-Stat3的表达,保护剩余肝细胞的作用,提高了大部分肝切除术后生存率。三、联合AG490,VEGF,能更好地改善肝脏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