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建立SD大鼠深Ⅱ。烫伤创面模型,利用纳米银抗菌凝胶及莫匹罗星软膏两种不同药物对创面进行换药处理,探究这两种药物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感染、组织炎症反应、微血管再生等的不同影响,为临床创面换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体重200-220g SD大鼠5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四组,A、B、C三组每组18只,D组2只。A组为纳米银组,B组为莫匹罗星组,C组为凡士林组,D组为烫伤模型病理检测组。于大鼠背部制成一直径3cm圆形深Ⅱ。烫伤创面,D组于24小时后病理验证烫伤深度,A组创面外用纳米银抗菌凝胶,B组创面外用莫匹罗星软膏,C组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致伤后前3天及第7、11、15、21天常规换药治疗,余时间段视创面渗出及感染等情况进行换药,换药至创面愈合,记录每只大鼠换药次数。于伤后第7天、11天、15天、21天测量创面面积及脱痂面积,并取各组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鉴定,计算各时相各组创面愈合率、脱痂率及感染率;换药时观察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创面大体情况、愈合时间;于伤后第3、7、14、21天,每组随机取3只切取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68、 CD34表达,观测创面组织的巨噬细胞含量及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均良好,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创面大体观察,C组创面早期较A、B两组肿胀、红肿,A组最轻,且C组部分大鼠可见痂下粘稠分泌物,且伤后11天后敷料与创面粘连较A组紧密,A组创面可见保护膜形成;(2)创面愈合时间:A组为21.17士1.72天,B组为24.50士1.52,C组为27.83士1.94天,三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22.14,P=0.001<0.05),且两两比较,P<0.05;(3)各组致伤3天后至创面愈合时创面换药次数:A组与B组比,P=0.13>0.05,无明显差异,与C组比,P<0.05,显示有差异;莫匹罗星组与凡士林组比,P=0.285>0.05,无明显差异;(4)创面愈合率:伤后第7天,A组愈合率大于B、C两组,P<0.05;伤后第11天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伤后第15天,A组与B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A、B组愈合率均大于C组,P<0.05,差异明显;伤后第21天,A、B、C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且A组>B组>C组;(5)创面脱痂率:伤后第7天,A组小于B、C两组,P<0.05,均有差异,B组与C组比,P>0.05,无明显差异;伤后第11天,C组大于A、B两组,P<0.05,均有差异,A、B两组比,P>0.05,无明显差异;(6)创面细菌感染率:A、B组创面未检测到明显细菌感染,C组创面自第7天始检测出感染细菌,且细菌感染率随时间渐高,至伤后第11天最高(33.3%),后逐渐下降,第21天为22.2%;(7)创面组织学观察:创面HE染色显示A组与B组炎症表现类似,但较C组炎症反应轻;伤后第7天可见创面大量微血管生成,炎症反应明显,伤后14天可见真皮层胶原纤维连接,伤后21天,A、B两组创面新生上皮分化较好,C组仅个别创面表皮上皮化;Masson染色显示,伤后第14天,A、B两组可见新生胶原交错分布,C组胶原沉积,结构紊乱;(8)创面巨噬细胞含量:各组创面自伤后第3天持续增多,至第7天达高峰,14天后渐少,21天最低,且伤后第3天巨噬细胞含量A组大于B、C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后第21天,C组仍可见大量巨噬细胞;(9)CD34阳性血管密度:伤后第3d升高,至伤后7天达到高峰,至第14天后下降,21天时最低,其中以A组变化较为显著,伤后第3、7、14天,A组微血管密度值均大于B、C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1天C组大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纳米银抗菌凝胶及莫匹罗星软膏对烧伤创面均有较好的抗感染效果。(2)纳米银抗菌凝胶较莫匹罗星软膏更能有效的减少创面换药次数。(3)纳米银抗菌凝胶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能对创面进行保护,防止医源性损伤。(4)纳米银抗菌凝胶与莫匹罗星软膏相比,促进了创面愈合,缩短了愈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