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借1952年出版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赢得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埃里森非常了解黑人社区、民俗文化,拥有美国经典文学的广阔背景知识,因而创作了这部史诗般的著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寻找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历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成就此部小说的诸多因素上。本文试图借助互文性理论,从一个全新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互文性理论是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理论。互文性理论主张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当前的文本与过去的文本,现在的文本与将来的文本,它们之间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所有文本的存在就象是一张网。在这张网里,不存在起源、顺序、等级之说。文本的解读再不仅局限于某单一文本,而是可借助其他文本。文本的终极意义也不复存在,作者的权威地位消逝,不再以作者为中心了。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因人而异,其对文本批评解读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再创造。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埃里森的生平和其作品《看不见的人》。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看不见的人》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简明扼要介绍了互文性这一文学批评理论。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详细地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互文性解读。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五小节;第一小节借助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寻找圣杯的故事寻找两文之间的互文性关系;第二小节是通过圣经故事,发现《看不见的人》对伊甸园故事中人物事件的吸收和移用;第三小节是针对文章的体裁,说明《看不见的人》借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典型的写作特点,如开放式结尾和黑色幽默的运用;第四小节是针对文章的语言风格特点,说明《看不见的人》的语言风格充分利用黑人爵士乐和蓝调的音乐特色,从而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和更好的表达文章的深刻主旨;第五小节是探讨《看不见的人》与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地下人手记》一文有着明显的互文性关系。本文结论部分,得出运用互文性理论来解读小说《看不见的人》具有可行性的结论,并说明其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