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理解大规模知识网络的发展规律,对于知识的创新和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社区之一,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大型知识网络社区。与传统百科全书的专家编纂模式不同之处在于,维基百科是由广大志愿者自发参与编辑的,这种自组织式的群体知识构建行为受到了许多科研学者的关注。随着知识的爆发性增长,自组织的群体知识构建模式将成为知识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理解维基百科中的知识构建机制对于人类社会中知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维基百科的链接结构的良好程度影响着知识的检索效率和维基百科的发展,而现有文献对维基百科链接网络的形成过程缺少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英文维基百科生物类别的条目链接网络为例,从微观角度清晰地展现了知识链接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模式,说明了群体知识组织模式的特征。而人在知识空间的迁移模式不仅与知识链接结构的形成息息相关,也是群体知识构建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研究对编辑群体的行为分析不仅割裂了其与知识结构的关联,也忽略了人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便对编辑者的主观编辑倾向进行了定量的刻画,试图通过对编辑者群体在知识网络中的转移和返回倾向的分析来展现不同角色在群体知识构建过程中起到的作用。(1)本文通过对英文维基百科生物类别下的条目链接网络的结构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清晰直观地展现了群体知识构建的结果。研究发现,从整体的静态结构来看,这个知识链接网络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小世界网络,网络中的核心节点聚集大量边缘节点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知识社区,并通过多元俱乐部条目节点连接各个社区形成了网络的骨架,而其余的低度低参与系数节点则填充于网络中,影响着网络的规模。从网络的演化过程来看,网络结构的形成是由局部向全局扩张的,网络最初涌现的各个知识模块独立发展,随后通过多元俱乐部节点的连接逐渐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大规模知识链接网络。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中不同节点的功能和作用,清晰描述了以往研究中未曾展现的维基百科链接网络的具体形貌,并以这个知识链接网络的形成过程为例展现了高效的群体知识构建过程,发现人的知识组织方式与高效的脑网络结构有着相似之处。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知识整合的高效率模式,对于其他大型知识社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本文通过引入空间行为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定量地分析了编辑者在知识空间的迁移模式。本文以知识链接网络作为地图,定义了知识节点之间的距离,并分析了在生物类别下进行编辑活动的不同编辑者的兴趣转移模式,而后从编辑能力异质性、主题相似性编辑倾向和近因性编辑倾向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编辑者转移行为的核心因素。发现高频次的编辑者转移的倾向更高,且多在主题相近的条目间转移。此外,本文还发现编辑者非常关注近期编辑过的条目,并且对不同条目进行编辑的次数是不同的,这种异质性的编辑频次和近因性倾向相互影响,促使编辑者不断地返回刚编辑过的条目中,最终完善和提高了条目的质量。而维基百科中由人控制的机器人编辑助手展现了与人类编辑者相似的转移倾向,但由于两者工作内容的差异,机器人编辑助手在主题相近的条目间转移的概率更高,且近因性倾向要远低于人类编辑者。机器人多是进行批量维护工作,而人类编辑者更关注条目内容的完善,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了维基百科的发展以及条目链接知识网络的扩张和演化。本文展现了不同编辑群体在知识空间迁移模式的差异,这有助于协调并充分发挥不同群体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对提高知识构建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