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及纤溶分子标志物测定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同时深入分析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 法]随机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分娩期间发生产后出血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产妇50名,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组(A组,19人)、选择性剖宫产组(B组,31人)。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怀孕天数等),与出血相关的原因,子宫收缩药物使用量,输血率(分娩时及分娩后24h内),住院天数,产后贫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及死亡率(分娩时及分娩后24h内)等临床资料。在分娩前(T0)、分娩结束时(T1)、分娩后24h(T2)三个时间点收集静脉全血标本送检验科检测血常规(Hb、PLT)、凝血功能(PT、APTT、TT、FIB、DD、FDP、AT-Ⅲ);再分别留取T1、T2时间点的静脉全血标本,离心后(4℃,2000转/分)取上层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激活片段 1+2(Prothrombin Activated Fragment 1+2,F1+2)、纤溶酶(Plasmin,PLA)、纤溶酶-α2 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A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采用 SPSS 23.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B组的年龄较A组大,住院天数也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怀孕天数较B组更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2.出血相关原因:无论何种分娩方式,宫缩乏力的发生率最高(A组73.7%、B组64.5%),其次为产道损伤和创伤(A组57.9%、B组35.5%);纤溶亢进在两组产妇中发生率也较高(A组36.8%、B组为48.4%)。3.缩宫素用量的比较:A组普通缩宫素用量多于B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4.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在研究期间,均没有产妇接受子宫切除及出现死亡;产后24h贫血发生率高,A组为68.4%,B组为71%。5.A组血常规、凝血功能、纤溶分子标志物的比较:与TO时比较,T1时Hb、FI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FDP明显升高、AT-Ⅲ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T2时DD下降、FD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T-Ⅲ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与T1时比较:T2时FIB升高,F1+2、PA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DD、FDP、PLA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6.B组血常规、凝血功能、纤溶分子标志物的比较:与T0时比较,T1时PLT、Hb、FIB、AT-Ⅲ均明显下降、DD及FDP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T2时AT-Ⅲ下降,FD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与T1时比较:T2时F1+2、PAP下降,PLT、AT-Ⅲ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DD、FDP、PLA明显下降,FIB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7.FIB的下降幅度:与T0时比较,A组T1时有15例(78.9%)出现FIB下降:10例(66.7%)FIB 下降幅度<1g/L、4 例(26.7%)FIB下降1-2g/L、1 例(6.7%)FIB下降>2g/L;B组T1时有28例(90.3%)出现FIB下降:12例(42.9%)FIB下降幅度<1g/L、10 例(35.7%)FIB下降1-2g/L、6例(21.4%)FIB下降>2g/L。8.相关性分析:T1时,所有产妇的FIB与AT-Ⅲ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373,P<0.05),相关强度为弱相关;T2时,FDP与PL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429,P<0.05),FIB与AT-Ⅲ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463,P<0.05),与D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28,P<0.05),相关强度均为弱相关。[结 论]1.PPH可伴随高水平的凝血激活,表现为F1+2明显升高和AT-Ⅲ明显下降,而常规凝血时间(PT、APTT、TT)的变化无明显差异,F1+2和AT-Ⅲ对孕产妇凝血功能监测的临床意义更大。2.纤溶亢进在PPH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分娩结束时FIB下降可由纤溶亢进所致。3.常规的纤溶指标(FIB、DD、FDP)结合纤溶分子标记物(PLA、PAI-1、PAP)能对PPH患者的纤溶水平作出更全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