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30年以来,伴随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核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原子核晕结构是其中之一。本文着眼于质子滴线核8B的晕结构。判定8B是否具有晕结构有两个重要的实验依据:即增大的相互作用截面和核芯7Be的窄动量分布。早期GSI实验认为晕核在高能破裂反应中观测到核芯碎片的窄动量分布是8B具有晕结构的有力证据之一,而随后的MSU实验在较低能量的破裂反应中观测到过于窄的核芯碎片动量分布。通过理论分析,他们认为没用晕结构同样可以解释核芯碎片的动量分布。因此是否可以用7Be动量分布判断8B晕结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最近MSU新的实验展示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去区分破裂反应中的stripping和diffraction两种不同机制。本文通过同样的符合测量手段区分出了36.7Me V/u的8B碎裂反应中分别来自stripping和diffraction两种不同机制的事件,并在实验上首次给出了着两种机制下的7Be动量分布。实验在兰州重离子放射性束线(RIBLL)进行,用36.7Me V/u的8B次级束打C靶,靶前放置一套PPAC用于测量入射粒子位置,靶后由一套△E-E望远镜对反应产物进行完全运动学测量。该望远镜由一块双面硅条和自主研制的8×8Cs I(Tl)组成,可以符合测量到8B碎裂产生的7Be和质子,通过重构8B能谱区分stripping和diffraction机制下的反应事件,并得到这两种机制下的7Be动量分布,分别为124±17Me V/c和92±7Me V/c,同时还得到了,Be7角分布,8B单质子去除截面,9C单双质子去除截面等一系列物理量。使用CDCC计算diffraction下的动量分布和使用eikonal模型分别用KDe和KDp两种势得到的stripping的动量分布,显示出了与实验数据的一致性。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stripping过程中核子激发了靶并损失能量因此表现出更宽的动量分布。我们发现未经修正的Serber模型给出的理论计算与本实验得到的在stripping机制下的值能够符合,这表明在精细区分了反应机制后不需要透明近似或局域化修正的Serber模型也能很好的描述stripping过程。而基于8B具有晕结构使用Serber模型计算得到的diffraction机制下的动量分布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这些结果表明虽然反应机制影响了动量分布,但diffraction机制下的动量分布宽度依旧是支持8B具有晕结构证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