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疆西准噶尔托里县—裕民县阔克哈达一带志留纪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岩石组合、生物化石、原生构造、粒度分析、基本层序等方面,对该套沉积地层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通过对志留系玛依拉山组的岩性特征、岩石组合特征及发育标志层将其划分为四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S2-3m1)以灰绿色凝灰质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滨海相沉积建造、第二岩性段(S2-3m2)以灰绿色、暗紫色凝灰质—泥质粉砂岩,两者呈互层发育或夹层产出,其中仅北部有微晶灰岩层产出,大量发育含砾岩屑砂岩的滨海相沉积建造、第三岩性段(S2-3m3)以凝灰质含粉砂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滨海相沉积建造、第四岩性段(S2-3m4)以硅质岩、硅质粉砂岩为主的浅海相沉积建造。2.在恰达一带志留系玛依拉山组第三岩性段上部层位新发现一套滑塌堆积层。经过细致的岩性特征、分布层位、构造形变及空间组合关系研究,将其厘定为近原地滑塌堆积。为恢复和建立西准噶尔志留纪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提供可靠依据,也为进一步分析志留纪盆地演化提供了重要佐证。3.经过沉积相分析得出玛依拉山组从下到上的沉积环境依次为滨岸相临滨亚相—滨岸相前滨亚相—滨岸相临滨亚相—浅海相沉积环境。总体上呈现水体动荡,变化频繁。通过出露于南北两个区域的该组岩层对比,发现岩石中火山碎屑的含量自北向南逐渐减少,且北部第三岩性段上部发育有一套近原地的滑塌堆积岩,而南部未发现此标志层,故推断该区中晚志留世的古地理为北陆南洋的格局。4.在研究区玛依拉山组中不但常见中、基性火山岩组合,而且地层厚度较大,可达3000余米,化石较为稀少。研究区出露的地层沉积连续性差,变形强烈,显然是活动构造体制下的产物。这一结论为正确确立本区地层层序,恢复西准噶尔志留纪沉积环境、古地理格局及构造分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