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进步,卫生条件的提高,营养结构的改善,国民生育观念的转变,加之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的影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苏州,作为苏南城市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成为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在超千万的常驻居民中,约50%为新苏州人。以苏州市区为例,新苏州人大多首选工业园区作为居住地,这是因为工业园区更具现代化城市品质和文化包容性。老城区相较于新城区来说,虽历史与地域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但随着常驻人口年龄不断上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苏州老城区历经数次街道及公共环境改造提升,但受基础条件、文物控保等因素的影响,街道环境总体而言依旧与新城区存在很大差距。老城区多数老人的子女会因老屋条件差、街巷狭窄停车困难等问题而搬至新城区,因此老城区的街道环境主要是服务于老年居民,尤其是那些机动车通行不便的生活街巷。街道及公共环境之于老年群体,是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交、购物、娱乐、健身等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当前街道环境设计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考虑,普遍不具有适老性,造成老年人面临步行困难、夜间出行不便、社交场所缺失等问题。因此,街道及公共环境的适老性设计研究实乃当下亟需研究之课题。本研究通过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活动特征与街道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出老年人的现实需求,进而归纳得到适老性街道环境的设计要点。笔者旨在通过对苏州老城区街道及公共环境的适老性设计研究,以小见大,为未来相关适老性街道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老龄化背景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