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对乳腺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乳房炎是牧场常见疾病,对奶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奶牛的瘤胃和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稳态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学等方法,探究了不同乳腺健康状况下奶牛生理代谢和胃肠道微生物变化机制,并筛选了奶牛乳房炎相关的微生物指征物。首先以奶牛乳腺健康常用指征物牛奶体细胞数(SCC)出发,发现不同SCC奶牛瘤胃微生物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健康、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奶牛的生理状况和胃肠道微生物差异;然后分析乳房炎治愈前后奶牛的胃肠道微生物变化,并通过代谢组学探究了乳房炎治愈前后奶牛瘤胃、后肠、血液和牛奶中代谢变化;最后通过随机森林模型筛选了奶牛乳房炎的潜在瘤胃和后肠细菌指征物,为利用胃肠道微生物判别奶牛乳腺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1.不同SCC奶牛生理代谢及瘤胃微生物状态本部分的目的是探究不同乳中SCC奶牛的生理代谢及瘤胃微生物状态。从某奶牛场选择334头正常泌乳奶牛的DHI数据,按照这些奶牛的SCC由低到高分为 SCC1(≤200,000 个/mL)、SCC2(200,001-500,000 个/mL)、SCC3(500,001-1,000,000个/mL)和SCC4(>1,000,000个/mL)四个组别,记录奶产量,采集牛奶、血液和瘤胃液,分析乳成分、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瘤胃发酵参数,并测序分析瘤胃微生物区系。同时选择体细胞数最高(HSCC)和最低(LSCC)的奶牛各20头,进行上述比较分析。SCC4组的奶产量极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1),而乳蛋白和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在LSCC和HSCC中也得到类似结果。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发现,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胆固醇含量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指标无组间差异。奶牛瘤胃中乙酸丙酸比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而瘤胃pH值、VFA含量和氨态氮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HSCC组奶牛的瘤胃丙酸和戊酸含量显著低于LSCC组奶牛(P<0.05),而乙酸丙酸比显著高于LSCC组(P<0.05)。奶牛瘤胃细菌的β多样性和主要瘤胃细菌没有显著的组间差异,但在门水平上SR1和A ctinobacteria,属水平上 unclassifiedfClostridiales 和 Butyrivibrio 的相对丰度有显著组间差异,表明奶牛瘤胃微生物与乳中SCC存在关联。2.奶牛乳房炎状态下生理及胃肠道微生物变化本部分选择罹患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其中健康奶牛19头(HE,SCC≤500×103个细胞/mL,无临床病征),亚临床乳房炎奶牛20头(SCM,SCC>500×103细胞/mL,无可见症状)和临床乳房炎奶牛10头(CM,呈现乳房炎症状)。记录所有奶牛的奶产量,采集牛奶、血液、瘤胃和粪便(后肠)样品,通过分析奶牛乳成分、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瘤胃和后肠微生物等方面的差异,探究奶牛乳房炎与胃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三组奶牛之间奶产量、乳成分和SCC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总抗氧化能力、尿素氮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罹患乳房炎的奶牛(SCM和CM)其瘤胃总VFA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且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含量三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乳房炎奶牛瘤胃和后肠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高于健康奶牛。罹患乳房炎奶牛瘤胃细菌的6个门和后肠细菌的4个门其相对丰度比健康奶牛要高,而健康奶牛后肠中4个门的相对丰度高于罹患乳房炎奶牛。与罹患乳房炎奶牛相比,健康奶牛瘤胃中42个属的相对丰度显著较低,而22个属的相对丰度显著较高(P<0.05)。在后肠中,罹患乳房炎奶牛有41个属的相对丰度较低,而健康奶牛有24个属的相对丰度较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不同乳房健康状况下奶牛瘤胃、后肠微生物都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优势菌群相对丰度低,而多个低丰度菌群相对丰度高。3.奶牛乳房炎治愈前后胃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变化本部分采集乳房炎治愈前后奶牛,分析胃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究奶牛乳腺健康与胃肠道微生物的关系。跟踪5头亚临床乳房炎组(SCM),4头来自乳房炎组(CM)的奶牛共9头,采集其治愈(RE)前后奶样、瘤胃样和血样进行分析。与治愈前相比,RE奶牛的SCC极显著下降(P<0.05),乳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上无显著变化(P>0.05)。RE奶牛血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β-羟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显著升高(P<0.05);治愈后奶牛瘤胃发酵参数无显著变化(P>0.05)。瘤胃中有4个属于Firmicutes门的菌属相对丰度在治愈前后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在后肠中,治愈前后奶牛有2个门(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和1 1个属(其中10个来自于Firmicutes)的细菌相对丰度发生变化,通过后肠代谢组学与微生物组学结果关联分析,揭示了它们与奶牛乳房炎的潜在联系。与瘤胃相比,奶牛后肠中的微生物和代谢物可能与乳房炎治愈过程更加密切。对瘤胃液、粪便(后肠)、血液和牛奶进行代谢组分析,分别鉴定得到165,256,234和143个代谢物,其中差异代谢物分别有6,27,11和7个(P<0.05,VIP>1)。PCA分析发现,奶牛治愈前后的代谢模式在瘤胃液、血清和牛奶中没有明显分开,而后肠中则显示明显的分离,提示后肠代谢在乳房炎治愈过程中变化最大。4.奶牛胃肠道微生物预测高SCC奶牛乳腺健康状态本部分的目的是探究可指征奶牛乳腺健康的潜在胃肠道细菌。分析第二部分试验奶牛的结果发现,20头亚临床乳房炎奶牛的瘤胃和后肠微生物呈现不同偏向,部分偏向健康(SCMH),而部分偏向临床乳房炎(SCMC),表明尽管这些奶牛都处于高SCC状态,但其胃肠道微生物有差异,可能存在某些能够指征乳腺健康状态的微生物。因此,将20头奶牛分为高体细胞数健康(SCMH,9头)与高体细胞数乳房炎(SCMC,11头)两组,分别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可指征高SCC奶牛乳腺健康的潜在瘤胃和后肠微生物。两组奶牛的胎次、泌乳天数和体细胞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SCMC奶牛相比,SCMH奶牛的奶产量、乳糖和牛奶尿素氮含量均显著较高(P<0.05);瘤胃乙酸含量极显著较低(P<0.01),而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上显著较高(P<0.05);血液天冬氨酸转氨酶、葡萄糖和总胆固醇等指标与组间差异显著(P<0.05)。SCMH组奶牛的瘤胃和后肠微生物Shannon指数均极显著低于SCMC组(P<0.01),在瘤胃和后肠微生物β多样性上均与SCMC组有明显分离。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了一些瘤胃和后肠上可指征高SCC奶牛乳腺健康的潜在微生物:瘤胃菌属中Erysipelotrichaceae UCG 004和[Eubacterium]xylanophilum group对模型的重要性最高(MDA值>3)最高,而后肠菌属中Family Ⅷ AD3011 group 最为重要(MDA>3);Bacteroides和 unculturedfF082是重要性位于第二和第三的菌属(MDA值>2.5)。这些菌属可作为潜在的指征物,对高SCC奶牛的乳腺健康状态进行指征。综上所述,奶牛胃肠道微生物与乳腺健康存在关联,其中后肠微生物与奶牛乳房炎的治愈过程存在更密切的关系。奶牛胃肠道特定菌属作为乳房炎潜在标记物,可用于协同牛奶SCC对乳腺健康状况进行指征。
其他文献
[背景]致病菌的抗菌素耐药性是一个全球范围的关键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医疗行业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使得医学领域重新研究曾用于临床且曾被认为具有毒性的药物。其中,能够杀死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环状阳离子肽粘菌素(比如,粘菌素)已被当作人类抗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些药物因其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而停止使用;然而,新的临床实践和可能改进的生产工艺已经使它们可以被更安全地使
CRL4作为E3泛素连接酶,可以结合不同的接头蛋白(称为DCAFs),这些接头蛋白通过招募各自特定的底物到CRL4 E3泛素连接酶上发挥多种生理学功能。DCAF2(又称为CDT2或DTL)是CRL4的底物接头蛋白之一。CRL4DCAF2泛素连接酶是公认的细胞周期关键调节蛋白,对于促进细胞周期顺利通过S期和有丝分裂具有重要调控作用。CRL4DCAF2可以引发染色质复制起始蛋白(CDT1,SETD8)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与视网膜牵拉和脱离相关的临床综合征。视网膜和玻璃体腔表面具有增殖潜能的细胞增殖和收缩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多数情况下,可以实现与PVR相关的视网膜的外科手术复位,但视觉恢复效果仍较差。在多达10%的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发现,一定程度的PVR尽管进行了复杂的手术,但大多数病人仍会视力低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其增生阶段(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
拟穴青蟹(Scyllaparamamosain)是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河口和沿海水域的蟹类。它也是亚洲、特别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养殖蟹类之一。为了满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消费需求,青蟹在捕捞后被运至内陆出售。从我国东南沿海运输至西北内陆时,运输时长通常超过72 h。为了降低运输费用,增加运输效率,生产实践中采用无水运输。但无水运输法可能导致蟹类失去充足的氧气补给,造成组织功能性缺氧最终
蜂胶是蜜蜂(Apis mellifera)采集植物树脂并混合上颚腺、蜡腺等腺体的分泌物而形成的混合胶状物,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天然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丰富的化学成分。不同类型的蜂胶化学成分差异大。影响蜂胶化学成分的因素很多,如胶源植物种类、采集时间、采集地理位置以及蜜蜂品种等,其中胶源植物是影响蜂胶成分的最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比了中国蜂胶、巴西绿蜂胶和澳大利亚蜂胶的化学成分差异
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能对宿主的生长发育、抵抗力、繁殖力以及寿命产生影响。在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甚至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体表以及肠道等组织之中,都发现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随着动物微生物组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物宿主与共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的机制被揭示出来。鳞翅目昆虫作为昆虫纲动物的一员,其肠道内也存在着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然而,由于不同鳞翅目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肠
滞育是昆虫为躲避寒冷等极端不良自然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个体发育停滞的生存策略。家蚕滞育受到家蚕滞育激素(Bombyx mori diapause hormone,BmDH)的调控。BmDH是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肽,通过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家蚕滞育激素受体(Bombyxmori Diapause hormone receptor,BmDHR)而转导其信号,并最终诱导家蚕胚胎滞育。本论文对BmDHR的表
课题组前期研究了饲用不同硒源(亚硒酸钠、酵母硒、甲硒氨酸)及其水平对肉种母鸡及其后代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肉种鸡饲喂甲硒氨酸(SM)和酵母硒(SY)能显著提高肉种鸡产蛋率、孵化率及种蛋的硒含量,总体效果明显优于亚硒酸钠(SS),且SM同比SS降低了种蛋孵化后期死胚率,其中SM最佳剂量为0.15 mg Se/kg。为此,本论文在建立鸡胚和肝细胞急性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比较SM和SS两种硒源
正常的炎症反应能保护组织和细胞免受致病菌和外来物质的侵害,而过度的炎症则会导致代谢紊乱和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常伴随着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因此组织和细胞损伤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用脂多糖(LPS)诱导急性应激,研究壳寡糖(COS)缓解小鼠肝脏和肠道急性损伤的作用和机制;并利用LPS构建的小鼠巨噬细胞急性损伤模型来研究COS缓解LPS导致的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利用高脂日粮(H
桔梗是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是一种著名的传统中药,用于肺部疾病的祛痰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感冒、喉咙痛、扁桃体炎和胸闷。桔梗皂苷D(platycodin D,PD)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剂、抗炎、抗氧化、成骨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药理学作用,是桔梗的主要活性成分及药材质量指标成分。PD是一种理想的疫苗候选佐剂。然而,其佐剂作用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