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震预警台站勘选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az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境内地震发生次数多、频率高,并且所发生的地震破坏性强。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2015年我国开始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通过建设国家地震预警系统获得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和地震预警能力,为减轻地震灾害威胁提供有力保障。地震预警系统在陕西拟新勘选站点612个,其中需要进行场地测试站点127个。
  为了确保陕西新勘选站点的观测效能,需对拟勘选站点进行场地环境地脉动噪声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论文对基准站和基本站的布局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陕西境内台站布局的特点,得到不同类型台站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其次,针对基准站和基本站两类台站,分别讨论研究勘选得到的资料,包括勘选站点的分布情况、环境地脉动噪声的分析研究等,得到了台基环境地脉动噪声与台基性质的关系:台基性质越致密坚硬,环境地脉动噪声越低,台基对地脉动噪声的放大作用越弱。最后,论文结合台站分布情况与各个基准站的环境地脉动噪声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运用环境地脉动噪声数据和地震震级公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地震监测台站在指定震中距上能监测到的最小震级的估算值,从而对陕西地震预警台网监测能力进行估算分析。同时,对采用全国地震量规函数和陕西区域地震量规函数计算的台网监测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找出结果间的异同。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陕西区域量规函数和采用全国量规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前者能够更真实的反映陕西的实际情况,在关中、陕南等地区的监测能力划分更加精细明确,较采用全国量规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细。对比现有测震台网监测能力与预警台网的估算监测能力,可以看出,预警台网的监测能力有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气溶胶是空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粒,是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环境保护部门和气象预报部门业务化监测的核心内容。地面实测站点监测气溶胶是一种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的常规监测手段,且无法满足对大面积区域进行高频次监测的要求,因此,如何利用宽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数据进行近实时气溶胶状况监测是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应用技术。目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气溶胶的手段大多是基于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的
学位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道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行为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群、车流、货物在道路网络空间中运作不息,导致了交通环境日益恶化,以及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噪音和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如何准确理解和分析人流、车流等活动流在道路网络空间中的时空过程、移动模式和分布规律,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目前网络空间中活动流事件的分析方法以点对象与平面空间的传统空间分析方法为主,缺乏对网
为阐明吴起油田新寨西部长6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本文以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为基础,以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了新寨西部长6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标志层、地层厚度及邻井对比等方法,构建了地层格架,将长6进一步划分为长6-1、长6-2和长6-3三个小层,其中6-1层的厚度在43-47米之间。长6-2的厚度约为40米,长6-3
岩土体中的指流现象是优势流的一种,指流现象是在岩土体内部中的一种常见的水分运移过程,本文采用熔融石英砂建立多孔介质的物理模型,模拟指流在土层中的运移过程,实现了在多孔介质内部观察指流形成和发展全过程的可视化。通过改变影响因素对指流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进行研究与讨论,采用PCAS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条件下的多孔介质模型进行定性描述。指流宽度是描述指流几何形态的重要指标,结合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验所
学位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伟大战略以及“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展实施,黄土遇水湿陷的特殊地质条件给建设、施工、设计单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切需要深入掌握黄土的湿陷力学性质。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黄土湿陷性不仅发生在天然黄土分布区,长期农业灌溉地区表层黄土仍具有较高湿陷系数,因此黄土湿陷可以多次、反复出现,甚至重塑黄土
学位
本文以白鹿塬西南侧长安区鸣犊街道四坡村废弃黄土窑洞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废弃黄土窑洞的变形破坏特征,并总结废弃窑洞破坏的模式;采用室内试验研究黄土和古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分析窑洞在正常居住、窑洞废弃等不同窑洞状态下含水量与土体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借助迈达斯(MADIS GTS NX)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窑洞状态下窑洞边坡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而揭示了废弃黄土窑洞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并提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