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持续的双顺差,同时国际投机资本套利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外汇占款大量增加,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充分;央行通过回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可用券种不足,为冲销外汇占款,并辅之以调节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央行票据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央行进行货币供应量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在银行间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它是中央银行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内管理和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一种形式,是在央行资产和负债总量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负债结构的变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直接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但是,央行票据在起到回笼资金的功效的同时,其副作用也日趋显现。目前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调控货币供应量有长期化迹象,且调控成本日趋加大,于是改进调节手段的声音不断出现。着眼于这些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中央银行票据,首先从世界范围看,总的介绍中央银行证券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国外的使用情况及作用机制。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由于存在着财政预算、国债规模、国债的持有者结构等问题的种种局限,使得中央银行通过国债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可能不甚理想。相对而言,央行票据可以由央行自主决定发行规模和结构、期限等因素,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债的不足。尤其是像我国目前这种外汇占款急剧增加,对冲压力很大的情况,中央银行通过发行性央行票据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中央银行票据在大多数国家是以本国货币作为面值,按照固定利率发行;发行方式主要是价格竞拍;基础货币中是否包括中央银行票据也视情况而定。本文继而就中国的情况,对央行票据进行综述。先简单回顾了央行票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中央银行票据的发展起步较晚,2002年9月我国首次启用了中央银行票据,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首次直接发行了期限为六个月的50亿元中央银行票据。从此,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招标发行央行票据,另外央行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交易方式为现券交易和回购,同时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从此央行票据开始了大规模的发行,并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券种在银行间市场上流通。从那以后,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品种也不断增加。之后分别从发行量、期限结构、发行方式、交易商组成等方面介绍我国央票的情况。接下来,介绍的是央行票据在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当其冲的是央票的冲销职能,在简要介绍我国冲销操作历程的基础上,分析选择央票作为重要冲销工具的原因,继而分析其有效性以及可持续性。目前我国央行票据的有效对冲率逐渐下降,发行央行票据的有效性已面临严峻考验。以央票发行为主体的冲销手段虽然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对冲了因外汇占款急剧扩大而导致的基础货币的投放,但它的负面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央行票据成本偏高,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提升,形成了恶性循环机制。我国已加入WTO,根据开放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承诺,我国的资本账户将逐渐开放,未来的资本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资本管制的程度也必将越来越宽松。同时,随着中国避险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本外币资产对利率和汇率的敏感度也将愈发提高,资产的可替代性也会越来越强,这样冲销操作有效的宏观基础也因为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慢慢减弱。因而,从长远来看,央票发行的对冲效果不具有可持续性,改革冲销干预本身,缓解冲销压力是央行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同时,为应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满足货币政策的需要,人民银行自2004年开始对央行票据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推出了诸如远期票据、三年期票据、公布发行计划等举措。到目前为止,央行票据已经由单一的冲销外汇占款职能发展到冲销外汇占款、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熨平货币市场波动三项职能。然后,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国债与央行票据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情况。央行票据具有流动性强、期限合理、作用较为平缓、丰富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政策目标实现等优点,但同时,其带来的诸多问题也不可忽视,如流通性不足、成本过高、冲销的被动性、冲销作用逐渐减弱等,而且也带来了中央银行双重角色的矛盾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矛盾。在对比分析了央行票据与国债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之后,对央行票据的发展前景做出自己的预测,本文的观点是,长期来看央行票据的淡出是大势所趋,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仍有其发展存在的必要,不可能马上消失,仍会进行适当规模的滚动发行。因此中央银行在使用央行票据的同时,应该注意它与其它货币政策的配合、协调,以增加它的宏观调控力度。发行央行票据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治标的方法,我国应该从发展和完善国债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着手,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央行票据以及整个公开市场业务的措施: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注重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意愿结售汇制下逐步实现“藏汇于民”,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