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来的一个崭新的概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主体功能区划是集区划、规划、政策和考核一体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目前,政府都对主体功能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给予高度重视,而理论界对主体功能区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关理论、方法、指标选择和政策研究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政策实践的需要。本文参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总体思路,基于贵州省对黔东南州的发展定位及黔东南州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实际,借鉴国内外现有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尝试对少数民族地区在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上做初步研究。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主体功能区划的背景、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进行简要简述。第二部分主要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简述了主体功能区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以及相关区划的区别,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划分方法。第三部分是黔东南州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实证研究。在先确定主体功能类型前提下,构建了黔东南州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并用变异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黔东南州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开发密度指数、开发潜力指数,并结合矩阵分类和三维魔方图单元把黔东南州划分为6类主体功能区。第四部分是提出了面向黔东南州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规划。主要进行了分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生产力布局规划和区域管治政策设计。第五分主要是从总结讨论的角度,对论文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对论文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