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困境儿童的生存现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内困境儿童的相关政策已取得有效发展。然而,对于困境儿童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困境儿童面临的多主体、多维度的社会排斥是困境儿童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而促进其社会融入则是帮助困境儿童提高生存福祉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N市LS区的困境儿童调研,并结合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的连续统视角,尝试从个体健康、家庭关系、学校融入与社会支持四大向度,分析困境儿童被社会排斥境况,并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促进困境儿童社会融入的实现。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为:第一,LS区困境儿童的基本状况如何?他们是否属于留守流动、监护缺失、遭受家庭暴力、流浪乞讨抑或是特殊困难儿童?第二,基于对困境儿童生存状况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是否受到社会排斥,并受到何种向度的社会排斥?第三,困境儿童在不同向度中是如何受到社会排斥的?第四,如何帮助困境儿童减少社会排斥,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入,从而促进他们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创新性地结合Castel(2000)提出的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入的孤立性、脆弱性、有援性与融入性理论,以及不同向度主体对于困境儿童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的影响,对以上四个研究问题作出回应。本研究具有对困境儿童发展的理论、实务与政策意义。本研究将采用多元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并贯穿于资料研究方法和方式的选用、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过程。在研究方式的选取上,本研究将结合调查研究法与实地研究法的优势对LS区困境儿童开展研究。在资料的收集中,本研究将采取结构式访问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困境儿童的相关必要信息,并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多元研究方法思维将渗透于研究的全过程。研究者严格遵守研究伦理保护被访者的个人信息及其基本权利。通过研究发现,第一,LS区困境儿童的社会排斥状况集中表现为监护缺失型与特殊困难型,而由于调查样本的局限,流动乞讨型困境儿童并未涉及。另外,大部分困境儿童面临双重困境,困境类型复杂,生存状况堪忧,亟待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第二,困境儿童主要面临个体健康、家庭关系、学校融入以及社会支持四个主要向度的社会排斥。在个体健康向度上,孤立性主要表现为当困境儿童缺乏家庭照顾与社会关怀;而脆弱性则主要表现为遭遇疾病的个体容易陷入脆弱的境地。在家庭关系向度上,孤立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来自家庭系统的支持并且处于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中;而脆弱性则体现为困境儿童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并有可能遭遇家庭暴力。在学校融入向度上,孤立性主要表现为困境儿童融入学校主流文化存在困难,且难以获得存在感与认同感;脆弱性则主要体现为困境儿童容易受到学校同辈群体的排斥,并可能遭遇校园暴力。在社会支持向度上,孤立性主要表现为困境儿童难以获得社会支持与保护,与社会存在隔离的状态;而脆弱性质则主要体现为困境儿童容易受到不同向度风险因子的伤害,从而陷入困境的恶性循环。第三,困境儿童既受到不同向度社会排斥的影响,同时不同向度的社会排斥更会相互影响,从而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基于社会排斥的多向度特征,本研究提出通过对困境儿童进行分级保护,并通过多元主体的介入促进困境儿童实现社会融入。困境儿童的分级保护是实现社会融入的基础,而多元主体视角下的社会融入主要包括个体健康向度的恢复,家庭关系向度的改善,学校融入向度的促进以及社会支持向度的提升,每一向度的分析将结合社会融入的有援性与融入性进一步细化探讨,以回应社会排斥孤立性与脆弱性特征。分级保护与多元主体介入相结合,能帮助困境儿童减少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入,提高社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