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城市化与工业化速度尤其迅猛的苏南农村,大规模的厂房、住宅使得景观变得十分单调、人居环境逐渐恶化,实施科学的景观绿化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而且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理论上的绿化规划及绿化技术应包括整体与细节两部分,前者是对绿地面积、绿地斑块布局的调整,后者则是对不同类型绿地景观营造模式的探讨。
结合上述思想,文章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构成优化、景观评价方法引入到苏南地区典型乡村绿地景观规划工作中,首先数量化学甸村景观格局现状,提出景观构成优化方案,解决学甸村绿化工作中“绿化面积、绿地布局”的问题;同时通过景观评价选出几类优质景观,分析其在绿地景观营造模式上的特点,指导学甸村居住区、道路、公共、附属绿地的绿化工作,解决“绿化模式”的问题。在关注研究区地上部绿地景观营造技术的同时,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学甸村所属辛庄镇范围内的绿地土壤肥力状况,发现该区绿地土壤共同存在的问题,以期指导学甸村新建绿地土壤改良工作,保证栽种绿化植物的生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区景观格局数量化结果表明,区域内各景观类型数量结构不尽合理,耕地及建筑物面积比例过高,两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63%,导致多样性指数偏低,仅0.26,优势度指数偏高,达2.55,如能增加绿地面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则可以显著增加多样性并降低优势度;若营造新的村道,村内道路廊道密度则可由目前的4.89km.km-2增加至6.11km.km-2。完成数量结构调整方案之后,文章结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模型并联系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景观要素空间配置的具体措施。
(2)在开展村域尺度上的绿化工作时必须注意不同绿地类型地上部景观营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地上部绿地景观营造技术包括绿化植物的选择、植物的搭配、景观其它要素的搭配等。通过研究,筛选出不同功能景观绿地营造模式。居住区地上部绿地景观营造注重植物选材,要求不同空间、时间植物形态与观赏特性变化上的搭配,同时,应尽量淡化人工痕迹,使整个景观简洁、明快,应多选择一些叶色花色鲜艳的小乔木或者灌木,如月季、山茶、腊梅、桂花、海桐等;道路绿地注重立体绿化,即有明显的“乔-灌-草”三层结构,如适合该区典型的樟树、红花继木、白车轴草配置方式;公共绿地注重植物选材多样,叶色花色搭配合理,尤其注重植物造景元素与其它诸如假山、健身器材搭配合理;附属绿地注重植物景观符合单位性质,要求整体简洁且对植物种类和色彩、形态等不作过多要求,如适合该区事业单位典型的合欢、樟树、棕榈、黄杨、黑麦草模式。
(3)研究区景观绿地供试土壤pH均值为7.17,呈中性偏碱;大部分供试土壤磷素、钾素含量中等以上,基本能满足绿化植物的生长需求;氮素、有机质含量较少,其中有机质含量均值仅22.83g.kg-1,成为影响绿化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绿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值IFI值整体偏低,80%以上的供试绿地土壤IFI值处于较差一级,肥力状况整体较差,应稍作改良以保证绿化工作时新栽种绿化植物的生长。
(4)研究区固有的绿化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从景观评价筛选结果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对比来看,所有优秀绿地景观的土壤IFI值都处于差一级,因此建议“自下而上”地以绿地土壤性质分析为关键开展绿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