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已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本有许许多多的“空白”与“未定点”,作品最有趣的地方正是那没有写出的部分,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空白”是很多的,具体表现为:文字省略,言近旨丰:淡化背景,意在言外:侧面烘托,激发联想。这是学生多元解读的前提。文学语言具有非特指性、多义性,常通过增加、删减信息,突破一般的搭配习惯,进行反常的组合等以体现其美,给我们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的“期待视野”千差万别,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通过外在的统一的训练或灌输说教进行,必须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期待视野”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这是学生多元解读的动力。所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文本与学生的融合互化,相互生成,即达到文本对象主体化和接受主体的对象化。但多元解读应该有一个“度”,因为我们阅读获取的信息是由作品提供的,阅读的目标和思路是由作品限定的,多元解读的巨大可能性也是作品给予的。阅读的再造想象以作品的语词为触媒、以作品的形象为基础。况且,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一般读者的文学欣赏不一样,它肩负着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们必须遵循主体自由发展的教育性原则、文本解释的合理有效性原则、阅读学习的层次性原则,着重解决作者“为什么写”、“怎么写”、学生“读出了什么”三个问题,从理解、感悟和评价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因此,我们说,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是共存共生的,没有多元解读的支撑,一元解读便成为空中楼阁、无所依附;没有一元解读的目标导引,多元解读会陷入混乱。我们必须倡导探究性阅读,巧妙导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批判精神,并引导学生精读、思考,使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达到完善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