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肺动脉CTA检查为诊断标准,回顾性总结肺栓塞患者与疑似肺栓塞患者各自的临床特点以及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情况,从而给予临床医生对肺栓塞患者的诊疗及预后一些提示。方法:调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2013年11月-2016年7月怀疑肺栓塞诊断行肺动脉CTA检查的158例患者(男性73例,女性85例)的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肺栓塞组73例(男性35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5.83±13.63岁)和疑似肺栓塞组85例(男性41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7.46±11.62岁),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同时回顾总结肺栓塞患者确诊所需时间,对肺栓塞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院外抗凝治疗情况、相关副作用以及肺栓塞患者死亡的人数,评估肺栓塞患者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预后情况,并对肺栓塞的发病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我院经肺动脉CTA检查诊断肺栓塞的阳性率为46.20%(73/158),确诊肺栓塞所需时间为0~406小时(60.71±74.56小时),肺栓塞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2.75±6.25天),在院期间服用抗凝药物治疗67人(91.78%),未服用抗凝药物治疗6人(8.22%)。2、单因素分析中,1)肺栓塞组的女性(52.05%)多于男性(47.95%),平均年龄低于疑似肺栓塞组(P均>0.05);2)存在外伤、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衰、肾病综合征病史的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疑似肺栓塞组(P>0.05);3)肺栓塞组中胸闷、气短的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疑似肺栓塞组(P<0.05);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咯血的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疑似肺栓塞组(P均>0.05);4)D-二聚体升高、Pa O2降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均高于疑似肺栓塞组(P均>0.05)。3、电话随访肺栓塞患者28人(随访率为38.36%,男12人,女16人),随访时间12.03±10.33月;失访45人(失访率61.64%),其中失访原因分别为电话失联、患者信息录入错误、患者家属不配合。在随访的28例患者中,服用抗凝药物组随访24人(随访率35.82%),0人死亡,服用抗凝药物时间为38.53±16.47天,其中抗凝治疗≥3个月的11人,<3个月的13人。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出院后服用抗凝药物期间发生出血的有4人,为1级出血;未服用抗凝药组随访4人(随访率66.67%),3人死亡(1人死于肺栓塞;2人死于恶性肿瘤)。未服抗凝药物原因分别为患者本身存在恶性肿瘤、患者家庭经济条件不支持,无法进行正规抗凝药物监测、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4、肺栓塞患者随访中,服用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内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21人(87.5%),仍存在气短或呼吸困难的3人(12.5%);肺栓塞确诊后未服用抗凝药的患者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1人(25%),仍存在气短或呼吸困难的3人(75%)(其中包括1例肺栓塞患者,2例恶性肿瘤患者)。结论:1、男性与女性的肺栓塞发病率无明显差别。2、临床特点大多数以胸闷、气短为首发症状。3、尽管肺栓塞患者在院期间应用抗凝药物的比例高,但患者院外坚持服药时间≥3个月的人数仅占院内抗凝治疗的45.83%,因此强化回访力度、抗凝药物监测及管理尤为重要。4、在随访中,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其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死亡率低于未服用抗凝药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