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成绩显著。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强国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相对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而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学校主导,政府教育部门主管,企业行业参与不足,校企双方的合作停留于表面浅层次,学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校企关系居于冷淡。本文从对比研究的视角,剖析德国“双元制”下校企关系的优势与特点,探讨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关系的完善路径。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描述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关系作相关的文献梳理,以更好的把握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动态。第二部分为相关的理论概述。主要介绍社会交换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对三种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为后续章节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中德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维度确立阶段。在厘清德国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后,突出强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及其特点。通过细化校企合作关系的概念,确立三个比较维度:人才培养模式、校企项目合作形式和政府的角色定位。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将德国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三个维度方面分别对应比较,揭示了两者所反映的校企关系存在现状,并引入访谈,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五部分是基于比较研究及访谈结果分析,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关系的完善路径。也即以三螺旋理论为依据,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关系的模型,借助此模型,提出完善校企关系的路径: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推动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建设;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