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细菌过滤器过滤、氯仿处理以及用稻细条病病叶组织浸提液直接分离噬菌体等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三者中相比之下,细菌过滤器过滤法是最为简便可靠的噬菌体分离方法。通过对湖北省10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与20个噬菌体互作反应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细条病菌与不同来源的噬菌体之间,存在着亲和性的分化。根据它们相互的亲和关系,可把10个细条病菌菌株划分为6个组,把20个噬菌体划分为7个溶菌型;其中RP、RS、RT、RX、RY等5个细条菌菌株可与所有参试的20个噬菌体发生亲和反应,据此在用噬菌体技术进行湖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测报工作中,这些广亲和性的菌株可作为指示菌。 对盆栽水稻采用针刺、喷雾、田水等不同方法接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后,检测稻株发病和田水中的噬菌体,结果表明:未接种病菌的处理,无病株,也未测到噬菌体:三种接种处理均可引致稻株发病,并先后在其盆水中检测到噬菌体,说明噬菌体与致病菌有密切的伴随关系。在采用叶面喷雾和田水接种稻白叶枯自然组合菌B-1和单胞克隆子Ⅳ-16试验中,B-1处理引起植株发病,水中测到噬菌体,而Ⅳ-16虽引起植株发病,但水中无噬菌体,此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条件下病原细菌噬菌体是由病菌中的溶原细胞传带而来的。 对不同时期稻田水中杂菌污染对其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噬菌体的测定计数的影响的研究表明:7月15日之前及9月1日之后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可用未经任何处理的稻田水直接分离测定其中噬菌体的数量;通过比较离心法、细菌过滤器过滤及氯仿处理三种方法的除杂菌效果和对噬菌斑的显现的影响,表明:7月巧日至9月l日之间气温较高的这段时期,采用1:10比例的氯仿处理样品后进行测数的方法更为可取,测得的噬菌斑数量除以系数41.5%即为稻田水中的噬菌体的实际数量。 通过对早、中、晚稻细条病的发生发展连续两年的系统调查表明:此病在湖北省早稻上发生很轻,其为害重点是中、晚稻:从生育期看,在秧田期,以潜伏侵染为主,始病期一般出现在水稻分萦盛、末期,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抽穗至灌浆期。对稻株发病与田水中噬菌体数量消长关系研究表明:噬菌体的急增期出现在病株率急增期之前或与之同步,因而通过测定噬菌体数量进行大田细条病发展趋势的预报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中、晚稻分萦末期至始穗期连续3周(每7d一次)定期、定田检测田水中噬菌体数量变化情况,结合乳熟期前生育阶段的降雨量和雨日,即可对病害流行趋势进行预报:当噬菌体量达到10Opfu/ml时,过10d左右田间即开始零星发病;达到10O0pfu/ml时,若随后两周内连续阴雨、每周雨日4d以上,全生育期累积雨量超过600aun,则抽穗至灌浆期细条病发生严重,而且,其严重度随雨量、雨日的增多而上升;否则,发病轻或很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