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转型方面取得很大进步,银行信贷市场对债务人企业的外部约束日益加强。目前,尽管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基本降低到安全水平之下,但由于银行仍然是上市企业的大债权人,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行的经营风险仍然比较高。尤其在受到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强银行金融风险控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了。
本文主要在研究公司治理模型和资本结构的债权治理效应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前提下,以银行债权治理效应为立足点,探讨我国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治理效应即控制权效应、股权结构效应、代理成本效应、自由现金流效应的关系。在理论基础的阐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激励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与“相机-控制理论”,以及银行作为债权人治理的优势。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选取了股改后2005-2009年度我国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并将银行债权进行细化,分别对上海上市公司银行负债状况与公司绩效、代理成本、自由现金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上市公司的银行债权融资水平与公司绩效负相关,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中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对公司绩效均成负向关系,银行债权没有起到促进公司绩效的效应。在代理成本效益回归中,公司的银行贷款与代理成本呈正向关系,并未发挥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反而增加了代理成本费用。而自由现金流效益方面,发现银行贷款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从银行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出发,就重塑银企关系,强化银行相机治理功能、建立和完善公司破产机制,保障控制权转移效应的有效运行、加大引导银行在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融资行为,实现对上市公司治理多种渠道的参与和扩大银行信息披露范围,完善银行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等方面对改进我国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