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包括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以及患者血浆CGRP、VIP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IBSC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运用电针治疗IBS-C提供依据。方法经过基线筛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IBS-C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电针组31例给予电针治疗,选穴为双侧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电针参数:连续波,频率2Hz,电流强度0.5-1.0mA),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5日,间隔2日,一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药物组32例予以乳果糖口服液口服,每日1次,每次15ml,连续服用5天,间隔2日,一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的临床症状评分和IBS-QOL评分情况,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GRP、VIP水平。结果⑴一般资料比较分析:电针组、药物组各30例共计60例完成本项研究。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⑵临床症状评分分析:电针组、药物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评分及单项症状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电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期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且优于药物组(治疗后P<0.01,随访期P<0.05)。单项症状评分比较:电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期在改善腹痛、腹胀方面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⑶生活质量评分分析:电针组、药物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IBS-QOL总评分比较:电针组、药物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期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期对IBS-QOL总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药物组(P<0.01)。IBS-QOL各维度比较:电针组对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念、饮食限制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⑷综合疗效分析:电针组综合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⑸血浆CGRP、VIP水平分析:电针组、药物组治疗前血浆CGRP、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治疗后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VI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⑴电针能够显著改善IBS-C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远期疗效。⑵电针能够降低IBS-C患者血浆CGRP、VIP水平,良性调控异常分泌脑肠肽,这可能是电针缓解内脏高敏感性、提升胃肠动力的作用途径之一。⑶本研究证实电针治疗IBS-C有明显优势,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