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锥管的双腔并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au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向精密化方向发展,微流控动力系统随之崛起。微泵作为微流控系统的“发动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应用领域涉及生物医疗、化学分析、电子冷却等。无阀压电微泵凭借结构简单、耐疲劳能力出色、抗电磁干扰强等优势,在微泵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多种微泵结构的研究,将锥管结构与附壁射流元件结合起来,采用左右对称的双腔并联布置方式,提出一种带锥管的双腔并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双腔并联的布置方式、附壁射流元件以及锥管的有效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微泵流量。以下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1.基于微尺度流动、压电振子、锥管以及附壁射流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带锥管的双腔并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结构设计和工作过程,推导出微泵的净流量和容积效率的计算公式。对单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和单腔锥管无阀压电微泵分别进行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介绍了单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和单腔锥管无阀压电微泵的加工流程和试验过程,数值模拟设置选用SST湍流模型、动网格边界条件,结果表明锥管微泵和附壁射流微泵的试验与模拟结果偏差分别为8.21%和13.6%。通过边界条件分析、网格无关性分析、周期数与时间步长无关性分析,确定了带锥管的双腔并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模拟设置:选用速度边界条件计算120万网格模型四个周期内的运作,时间步长设置为1/100f。利用这种数值模拟方法对微泵进行了初步探究:在驱动频率为100Hz,振子最大位移大于3.07μm时,双腔并联微泵的出口净流量一直高于其它两种微泵。2.探索带锥管的双腔并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驱动参数与结构参数对微泵出口净流量的影响。驱动参数方面考虑了驱动相位差、雷诺数和驱动频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微泵在驱动相位差为180°时具有较高的出口净流量;当雷诺数一定时,驱动频率的加快造成微泵出口净流量的减小;驱动频率一定时,雷诺数越大微泵出口净流量越高。结构参数主要讨论了附壁射流角度θ、锥管角度α、汇流管长度l1、分流管长度l2、锥管长度l3以及分流管宽度比c1/c2。各参数的变化范围为:θ=15°~75°,α=0°~45°,l1=0.6~1.6mm,l2=0.5~1.75mm,l3=0.5~6mm,c1/c2=0.3~1。驱动参数设置为雷诺数Re=500,驱动频率f=50Hz,相位差φ=0°。模拟结果表明:除了分流管长度和锥管长度,其它四种参数随着参数值不断增大,出口净流量先增大后减少;随着分流管长度的不断增大,微泵出口净流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当锥管长度不断增大时,微泵出口净流量持续增加,但增长速率不断减小。综合得出各参数的最优区间:θ=40°~60°,α=4°~12°,l1=0.8~1.1mm,l2=0.5~1mm,l3=4~6mm,c1/c2=0.4~0.6。3.根据各参数的最优区间进行响应面优化。首先采用距离相关系数法挑选出5个对微泵流量影响明显的结构参数:附壁射流角度θ、锥管角度α、汇流管长度l1、分流管长度l2和锥管长度l3。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选用BBD模型规划出46组优化试验设计,并通过CFX数值模拟得到出口流量值。通过F检验和R2检验对多种回归方程模型进行对比,选用二次方程回归模型作为优化预测模型。由交叉项的等高线图和响应曲面分析得:附壁射流角度θ和汇流管长度l1的相互作用对微泵出流量影响最大。最终确定最优结构参数组合为:附壁射流角度θ=49.4°,锥管角度α=9.83°,汇流管长度l1=1.07mm,分流管长度l2=0.750mm,锥管长度l3=5.08mm,微泵出口净流量的最大值可达1.652m1/min。将46组试验组中流量最高的模型与优化后的模型做对比,优化后微泵出口流量提高了 0.028 ml/min,并比较了初始模型与最优模型内流场的流线图,发现优化后的结构尺寸更加有利于旋涡的发展。
其他文献
二维材料具有许多独特且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原子级的厚度限制了这类材料对光的吸收截面,成为阻碍其应用于光电子器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二维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纳米结构的复合体系,可以增强二维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一维的银纳米线相较于零维的银纳米颗粒,具有容易制备和可以同时激发传导型和局域型SPP等优点。对此,本工作介绍了银纳米线SPP对单
比例施肥泵是一种施肥比例稳定、施肥速度可调节的施肥设备,能够满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作为比例施肥泵的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良,且可方便切换纯灌水和施肥模式。但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存在的单次作业施肥量较低、施肥比例调节范围较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方面的应用。针对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满足大田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为目标,系统分析了施肥泵的结构
激光加工技术以其无接触、柔性强、绿色环保等优势在众多工业领域中取代传统加工方式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激光表面微加工技术为工件表面微织构加工提供了新方法,并成功应用在内燃机缸套、机械密封环及轴承等摩擦副表面的织构处理。激光微织构技术已成为解决润滑和减摩问题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激光微加工设备多为通用型设备,其控制系统采用数控系统或专用的工控机并且需要搭配专用的激光控制器,设备造价高、适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对铝合金构件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强化技术,包括机械喷丸、冷挤压、热处理等,都存在着加工周期长、工艺流程繁杂、强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激光冲击强化是目前较为高效的表面强化手段,可以在强化后的构件近表面区域形成一层较深的残余压应力层并且能够使晶粒得到细化,但是当工件较厚时,强化效果有限。而脉冲电流辅助加工技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多种能量耦合场(热-电-力)输入进材料,可
为缓解黄淮海地区在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中的水资源压力,以及长期浅层施肥导致的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限水灌溉和推荐施肥量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的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变化、植株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期通过以肥调水,以水促肥,为当地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三种底肥施肥模式:农户模式(F1),为小麦季旋耕施肥(
电除尘器(EP)作为燃煤电厂排放烟气的主要除尘设备,对较大颗粒物的脱除效率高达99.5%以上,但由于离子浓度和驱进速度低,导致细颗粒物(PM2.5)荷电、碰撞和收集效率低下。涡旋电除尘器(VEP)可提高放电电场的离子浓度和烟气停留时间,有助于解决颗粒物荷电量低的问题,但对于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一般低于80%;而荷电凝并是提高细颗粒物脱除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将荷电凝并和VEP电除尘技术相结合,通过
水资源日益短缺,再生水灌溉研究已成为本学科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水稻种植田为研究主体,以不同灌溉水源(农村生活污水一级处理水、二级处理水、河道清水)和不同水位调控(低水位调控、中水位调控、高水位调控)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不同水源和不同水位调控下,水稻灌溉用水规律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规律;探求不同水源和不同水位调控下对水稻所需用水总量、水分消耗规律以及稻田水分利用效率的产生影响机理;研
超浸润表面是一类对液体有着优异滑动效果的表面,通常包括超疏水表面、超疏油表面、超滑移表面等。由于这些表面良好的疏液效果,它们在防污、自清洁、管道运输、医疗、军事等多个领域有着精彩的表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超浸润涂层的制备方法逐渐丰富,如微阵列、激光加工、光刻和模板法等,尽管它们各自的应用环境各有优势,但依然存在有局限性。本文在深入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超浸润表面设计原理,通过溶胶凝胶法、
在汽车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汽车的研发重心逐步向节能、减排的方向倾斜,但是纯电动汽车受到电池发展的限制,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大阻力,而混合动力汽车采用了双动力装置,具有多个行驶模式,低速时可以在纯电动模式下行驶,中高速可以在发动机驱动模式或者混合驱动模式下行驶,可以减少发动机在非经济油耗区工作的机会,既能实现节能减排,又满足了长距离行驶的需求,被认为是当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节能汽车。本文依托国家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已成为目前重点研究的热门话题,其核心的技术系统包括环境感知系统、路径规划系统、决策控制系统等。其中,环境感知系统类似于人类的眼睛,通过智能车在行驶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信息的实时收集,实现道路交通场景下的多目标检测及识别。相比于其他传感器,视觉摄像头传感器价格低廉,通过安装在车辆前部能够精准获取道路地面指示线、交通标志、前方障碍物等信息,所以基于视觉的道路多目标检测及